一个基层调解员的故事
一个基层调解员的故事
莱芜市莱城区凤城街道西关社区党委副书记 孙飞飞
今天,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位七旬老人,在村里干了一辈子调解员工作。40多年来,她走街串巷,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剑拔弩张的矛盾,赢得了一张张信任的笑脸,更换来了一个村庄的和谐稳定。她,就是莱芜市莱城区凤城街道叶家庄村的“贴心老大姐”时向菊。
2009年,村里的小型水泥预制厂发生了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女工刘美被水泥漏斗砸中,不治身亡。经过调解,双方商定由厂长赔偿受害人家属16.5万元,但当时,厂长因经营不善、还要赡养生病老人等理由,一直没有兑现,案件一放就是8年。这8年里,时向菊多次登门催款,又多次自掏腰包看望受害者家属。记不得时向菊跑了多少次、走了多少路,记不得多少次被拒之门外,更记不得她受了多少次委屈和吃了多少气。苍天不负有心人。直到2016年7月厂长终于答应兑付赔款。当向菊拿着这16.5万元,敲开了受害人家门时,年近80岁的刘美老父亲失声痛哭,嘴里不停地念叨着:“闺女啊,闺女,你可以瞑目啦。”老人没有想到,有生之年还能收到这笔迟到的赔偿款,更没有想到还有像时向菊这样基层人民调解员,把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一心为民,一身担当!
2015年的一个冬天,时向菊刚走进村委会办公室,村民王建喜就领着7岁的儿子急匆匆地冲了进来,一进门就跪下了,“姐,孩儿他娘今早晨在扫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了,求您给俺们做主啊!”时向菊急忙来到肇事者家中,眼前的一幕却叫她怔住了。原来,肇事司机年近50岁才结婚生子,没有固定职业,就靠卖地瓜维持生计。做调解25年,头一回遇上调解双方都如此困难的状况,时向菊犯了难,她成宿睡不着觉,想着如何让双方家庭都能在不幸面前找到心灵上的平衡与慰藉。在此后的3天里,她走了76里路、通了960分钟话,不厌其烦地耐心调解,最终受害者家人同意降低赔偿金额,肇事司机的外甥也愿帮助舅舅拿出28万元承担赔偿金。双方问题虽然妥善解决了,但时向菊的工作却没有停下,她先后又跑了民政、社保等部门,为两个家庭申请了最高5000元的临时救助金。从此,时向菊多了一份牵挂,而孩子也多了一份希望!
40多年来,她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0余起,化解可能“民转刑”案件1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时向菊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投入到基层人民调解的工作中。她一辈子风里来雨里去,走街串巷,调解邻里;一辈子不怕苦不嫌累,兢兢业业,化解纠纷。她在基层人民调解员这个岗位,干出了奋斗精神,做出了无私奉献。请大家记住这位老人的温暖故事,这位新时代的七旬老人时向菊!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