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风报春晖
守望家风报春晖
◎ 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沙王庄村村民 詹春芳
2018年春节期间,一个名为《牵妈妈的手》的微视频刷屏网络。视频中,习近平牵着妈妈齐心的手陪她散步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我们村的第一个女党员,我时刻把党员的职责和使命牢记在心、积极践行。特别是在良好家风的弘扬和传承上,更是注重从自身做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017年5月,我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我本是新疆自治区伊宁市一位农垦老战士的小女儿,高中毕业后,在医院照顾患病的父亲时,认识了在同一个医院住院的军人王爱章。原来,他在一次维修汽车时,汽车底盘突然断裂,为了救战友,他把战友推了出去,自己却被汽车底盘砸伤了腰部。部队花费了6万多元给他治疗,但还是没能治愈,最后落下了肾病二级综合征。我被他的事迹深深打动。虽然他身体虚弱,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却无比高大。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对这个朴实、善良的山东汉子感情越来越浓,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和他结了婚。
1994年,丈夫转业要回老家,我也挥泪告别了年迈的父母,从千里之外的新疆跟他来到了聊城市东昌府区沙王庄村,担起了照顾这一大家子的责任。
丈夫转业回到沙王庄村,离开了部队医院的治疗,家里的开销也大了。没多久,丈夫的病情恶化,浑身浮肿,四肢无力,出现了血压高、蛋白高、体温高、红细胞低等症状。他多次对我说:“春芳,你别管我了,你走吧。”我一边劝慰丈夫,一边独自走上了漫漫求医问药的路。我到过滨州、泗水、汶上、梁山,几乎跑遍了整个山东省。为了省下钱来给丈夫治病,到平邑来回3天,我只买了1斤油条,回到家还剩了2根。
为了给丈夫治病,我学会了输液、打针、熬汤药。刚学习输液时,丈夫浮肿血管难找就先在自己身上练习,一遍一遍,我手背上都是针眼。等我熟练了,扎上针能回血了以后,再给丈夫扎。在我的坚持下,丈夫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浮肿逐渐消失,苍白的脸色慢慢红润起来。如今,丈夫虽然每天都离不开药,但是他能下地干点轻体力活,还能帮我照顾家人。
90岁的婆婆患有血压高和脑血栓后遗症,行动不便、语言不清。老人醒得早,我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伺候婆婆起床。把婆婆轻轻从床上扶起来穿好衣裤,帮婆婆洗脸,擦洗完后,我再把婆婆扶到堂屋坐下。婆婆也特别依恋我,我每次都得在她耳边大声说:“娘,我不走,我去做饭,你等着。”等她点头同意后,我急忙再到厨房做饭。一年365天,每一天的早上,都是这样度过。这些年给丈夫看病拉了不少债,没有太多的钱改善生活,婆婆很理解我的难处,对于吃穿从不挑剔。但我还是想方设法“粗粮细做”,尽量将粗茶淡饭换着花样做,就是吃地瓜,也拣最软的给婆婆先吃。
作为女儿,我是不孝的,结婚这么多年,我一共回过新疆三次,我亏欠父母的实在太多太多。每到夜晚,安顿好一家老小,出门来到院子里,朝着新疆方向抬头看着夜空,眼泪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来,忍不住在心里喊道:“妈妈,我想您。妈妈,我对不起您。”在大侄女出生的那一年,父亲病重。可我放不下这一家子老弱病残,直到父亲去世,我都没能回去。现在,通信发达了,我经常能和新疆的老母亲视频聊天了。可是,基本上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在说话,母亲耳朵不灵便了,只有我大声喊的“妈妈”她才能听见。母亲经常问我:“你什么时候回新疆啊?”我说:“快了,快了,等到暑假我就回去。”是啊,我又说谎了,我牵挂着远在新疆的妈妈,可是,聊城的婆婆也是妈啊,哪怕只是回乡探亲,我又怎么能放心的下?!
在家里,我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是孝顺的儿媳,但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从心底里亏欠我的一双儿女。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从1994年开始,我一直在代屯小学担任代课教师,一周要上30多节课。都说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教方式。我的儿女都很懂事,我对家庭的付出,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贫寒的家庭环境也让他们早早地学会了自立。2016年9月,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刚刚读大二的儿子报名参军,奉献青春报效祖国,去新疆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女儿也很懂事,在学习上,她从来没让我操过心。
社会是家庭的延伸。我是一名敬业的教师,还是优秀的志愿者。10年无偿献血20次,7次捐献血小板,我还担任了济南市红十字会道德模范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在济南红十字会做了遗体捐献登记。
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温情和正能量的传递起点。 “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我们要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以德立家,言传身教,使孝老爱亲成为我家的家风,带动并影响了周围的人们,如今“家家都有好家风,户户文明争最美”已经成为我们村的新风尚。路虽远,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而我,会继续前行!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