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友善——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

下载APP

第十二课 友善——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

第十二课 友善——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

    

    友善,就是谦敬礼让、帮扶互助。面对道德高尚、品质优秀的人,要虚心学习,做到见贤思齐;面对他人的过失、缺点,要设身处地给予体谅和包容,诚心诚意进行提醒和帮助。戮力同心、同舟共济,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解急救难、雪中送炭。谦敬礼让、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在人们之间流转和传递的是温情与爱心,能消除隔阂、融冰化雪,使人如沐春风。

    

    同类相感,同声相求,友善之情往往生发于志趣相投的人们之间,因此人们常说“同志为友”,“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说友善意味着志同道合,友善的基础是志同道合,那么,在当代中国,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之“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之“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同心同德、共同奋进,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人们在自身的生存发展中不仅要和他人、社会打交道,而且要和自然打交道。“爱人”与“爱物”密不可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们共有的生存家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人他国的生存发展权利,就是尊重和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利,就是尊重和保护人类自己。

    

    主题阅读

    

    人

    

    三毛

    

    我最喜欢别人将我看成傻瓜。这样与人相处起来就方便多了。

    

    我不劝任何人任何事。

    

    其实,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作为只是假糊涂而已。

    

    对待一个恶人退让,结果使他得寸进尺。

    

    对待一个傻子夸奖,结果使他得意忘形。

    

    世界上最公平的美事在于:聪明人洋洋自得,糊涂人也不认为自己差到哪儿去。

    

    社会上最不公平的看法就是:摆在眼前一个自私自利、毫无道德良知、随时随处麻烦他人、占尽一切便宜的小人。一般只将这类人称为——“不懂事”;而对待一个胸襟宽厚、善待他人、凡事退让,况且心存悲悯、乐于助人的真诚君子,一般人说起来只得一句——这个人嘛,不过是会做人而已。

    

    “平凡人”和“枯燥人”绝对是两种人。大半枯燥人都夸说自己平平凡凡。

    

    最令人惧怕的一类人,在于性格的不明显。在这件模糊的外衣之下,隐藏着的内在人格又是什么呢?好邻居重要,好亲戚也重要;将亲戚请来做邻居,往往亲戚和邻居都成仇人。

    

    化妆有助气色,无助气质。有家产和有家教没有太大关系。从容不迫的举止,比起咄咄逼人的态度,更能令人心折。

    

    人情冷暖正如花开花谢,不如将这种现象,想成一场必然的季节。

    

    如果我们能够做得到将丈夫当成好朋友,将朋友看成手足,将手足当成自己真正的手和脚,将子女看成父母,将父母看成心爱的子女……这些人际关系,可能不是目前的这个局面了。

    

    问题出在:谁会这么颠三倒四地去做傻瓜?做过上千次人性试验之后,对于任何一次必然重演的失败,都抱着一种信念——起码这个试验又做了一次。

    

    婴儿诞生,一般人并不知晓婴儿的未来,可是都说:恭喜!恭喜!

    

    某人死了,一般人也不明白死后的世界,却说:可惜!可惜!

    

    人物速写

    

    刘盛兰:崇仁厚德,拾荒助学

    

    刘盛兰是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的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做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无力行动时,身边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他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得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而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问题思辨

    

    哲理之思

    

    仁者爱人——把善作为信仰的孔子的这声轻叹,穿越千年的时光,依旧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所以,即使是陌路,也常给人感动。友善可以是危急时一双温暖的手,可以是失落时一句鼓励的话,也可以是胆怯时一个肯定的眼神。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对友爱和善良的界定是否发生了变化?你心中的“友善”是什么?

    

    老师的话

    

    我们常常抱怨这个社会人心不古,其实更多的时候,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怀友善之心,以友善之眼,自然能发现更多的美与温暖。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接受别人的友善,同时也要将自己作为善的源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实在是这世界最为美妙的事情。

    

    走进现场

    

    热闹的大街上,永远不缺这样一道风景:沧桑的脸,破旧的衣衫,残疾的身体,伸向游人的破碗。现在城市中以乞讨为生的人越来越多,然而有调查显示,很多乞丐背后都有利益集团在操纵,所以大多数人面对乞讨者都选择视而不见。有人认为这是不人道的,很多乞丐确实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保证生存,这种漠视会让他们的生活更为艰难;有人认为这是正确的,因为施舍往往会助长不劳而获的社会风气。

    

    面对这样两难的选择,你的看法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老师的话

    

    我们的生活被太多假象所蒙蔽,以至于缺少了真爱与关怀。然而,其实比起明哲保身或者维护权益的小聪明,这个社会更需要的是悲悯情怀。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重要的。我们自然需要提高警惕,学会辨别;但是行善除了给社会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也让我们直面自己的心灵,让心灵更为敦厚。

    

    核心感悟

    

    友善,是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无论哪个阶层、哪个行业,友善都是应当积极倡导的基础性的价值理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竞争压力不可避免地带来人际关系的紧张,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可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行动风向标

    

    2013年,南京第二十九中学高二(14)班李彦希同学荣获第二届“南京市百名美德少年”称号。“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一直是她的行事准则:从小学到高中,义卖报纸为希望工程筹款的现场,有她的身影;节假日去社区做志愿者,有她的一份……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关爱。每逢节假日,李彦希都会赶往位于铁路北街的残障儿童慈善中心,参加南京慈善总会的“博爱行动”,与残障儿童一同互动,为他们带去欢乐。在家人的支持下,李彦希将多年存下的零花钱存入南京慈善总会,成立了首个中学生爱心基金——“李彦希爱心基金”,以用来资助更多的残障儿童。江南俊彦,大音希声。她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尽我所能热心助人”的信念。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同学,是你我最熟悉的那一个伙伴。你身边一定也有这样的同学,或许你就是那一个。开展一次“寻找最美同龄人”活动,发现身边的崇善之星,将他们的事迹写下来,并举办一场专题交流会。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