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8 祥和的节日
主题18
祥和的节日
写真馆
年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和人。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子里的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中有一个老婆婆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却笑道:“你若让我在你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见劝不了这个乞讨老人,无奈只好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只有烛火通明,随即狂叫着扑过去。靠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赶紧跑走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小朋友,你喜欢过年吗?为什么?
真知堂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弘扬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传递的重要纽带。所以作为礼仪之邦的人民,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礼俗。读读下面这首歌谣,我国的传统节日都包含在其中呢!
十月谣
正月一,唱大戏,小老鼠,心欢喜。
二月二,吉祥日,龙抬头,炒豆粒。
三月三,齐上山,大风筝,飞上天。
四月四,好天气,清明到,插柳枝。
五月五,过端午,咚咚锵,除五毒。
六月六,蒸馒头,白又大,圆溜溜。
七月七,观日夕,牛郎笑,织女喜。
八月八,搬西瓜,迎中秋,乐万家。
九月九,喝好酒,度重阳,庆丰收。
十月十,穿新衣,套上车,赶大集。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这八大节日,是我国人民最为熟悉的传统民俗节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将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实践园
活动一:填一填
写出下面农历日子分别是中国什么传统节日:
正月一()二月二()
三月三()四月四()
五月五()七月七()
八月八()九月九()
活动二:连一连
清明春节七夕中秋元宵端午重阳
粽子乞巧踏青登高对联花灯月饼
活动三:讨论会
你还知道什么传统节日的传说或习俗,跟好朋友们交流交流。
活动四:动动手
包粽子、做月饼、包元宵、包饺子、贴春联、剪窗花……从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中选择一个,和长辈们学习制作,并和同学们交流你的感受。
阅览室
传统节日中都有很多习俗,让我们读儿歌,来记习俗吧!
清明节
柳叶绿,桃花红,
过了寒食是清明。
煮鸡蛋,卷单饼,
荡完秋千放风筝。
郊外春光美如画,
全家老少去踏青。
七夕节
苦苦盼来七月七,
天上牛郎会织女。
喜鹊搭桥长又长,
银河滚滚难隔离。
听完奶奶讲神话,
月下乞巧学技艺。
端午节
端午节,艳阳照,
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
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
纪念屈原永记牢。
重阳节
九月九,重阳节,
菊花盛开千万朵。
登山节,老人节,
我站山顶唱赞歌:
尊老敬老好传统,
热爱奶奶和爷爷。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