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
中国的西餐历史
西餐,广义上来说,一切不是中餐的饮食都可以叫做西餐,不过中国烹饪协会西餐委员会秘书长边疆告诉记者,在业内,他们对西餐的定义还是“欧陆菜”,包括正餐和便餐,但一般不含快餐——这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印象。
这个意义上的西餐,最早是17世纪随着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据记载,被顺治皇帝尊称为“玛法”的著名传教士汤若望就曾以西餐来招待北京的官员们。
1840年的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西方人的大量涌入,西餐也开始在各大口岸城市落地生根。到了光绪年间,在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最早的“番菜馆”。其中创立于1903年的天津起士林,至今仍在营业,而它的创办者阿尔伯特起士林,是当年八国联军中的一员。
说到西餐最初的推广,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慈禧。
这位老太太对包括西餐在内的各种西洋事物都很有好奇心,据说法式面包
就是她偏爱的点心。后来的八国联军更让她见识到了“洋人”的威力,为了搞好外交,她经常在宫里用丰盛的西餐宴会招待外国公使夫人。在这种宫廷风气的影响下,西餐很快就在北京的高门大户中流行开来。
到了上世纪30年代,西餐已经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尤其是在上海,许多有钱人家都有专门的西餐厨师,而到国际饭店去吃西餐,更是当时最时尚的社交方式之一。
解放后,西餐厅纷纷歇业或是改制、合并,到了“文革”期间,能够继续营业的西餐厅屈指可数。不过,当时的几家俄式餐厅依然颇具影响力,例如北京的“老莫”——莫斯科餐厅,那里一度是红卫兵运动的集结地,70年代后则成为了京城年轻人恋爱、聚会乃至打架的首选地。
改革开放后,西餐重新有了发展,1983年,法国时装大师皮尔卡丹在北京开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西餐厅:马克西姆。餐厅从装饰到口味到服务,均是纯正的巴黎风格,只是人均200元的消费,在那个时代足以令国人望而却步。
之后,西餐的发展依然缓慢。直到上世纪的最后几年,许多西餐品牌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如法国的福楼、美国的星期五、意大利的亚地里亚等,同时,本土化的西餐业,尤其是平价西餐连锁店,也开始大量出现。
思考探究
你参加过比较正式的西餐宴或是在普通的西餐厅里吃过西餐吗?给我们讲一讲你的经历吧。__________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