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喀斯特地貌
第十课 喀斯特地貌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广为人们所熟知。那桂林山水到底有何独特魅力?为什么天下风景无数、居然这边独好?那是因为桂林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广西境内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此立下汗马功劳。喀斯特地貌不仅成就了桂林山水的秀丽还造就了举世无双的路南石林。路南石林位于我国云南省,也是可圈可点的喀斯特地貌风景。桂林山水和路南石林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慕名者前往旅游,其地貌的神奇惹人赞叹。同学们会很好奇,这“喀斯特”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会如此巧夺天工!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有一个名叫“喀斯特”的高原。若将“喀斯特”直译,就是“岩石裸露的地方”。这片岩石广布的高原正是喀斯特地貌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因为近代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开始于这个地方,所以,就用这片高原的名字给这种地貌命名了。
但凡拥有喀斯特地貌的地区,往往富有奇异的自然景观,如溶洞、石林等,形状各异,颇富奇趣。这种挺拔俊秀的地形,很容易让人想起热水流过食盐块表面的情况:由于热水流经之处导致食盐的溶解,不久后食盐表面变得“千沟万壑”。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恰恰和“溶解”有关。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后,便会形成相应的地表和地下形态,这就是喀斯特地貌了,因此也被称为“岩溶地貌”。当然,除了溶蚀作用以外,形成这种地貌的过程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形成条件
当然,并非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形成喀斯特地貌,它的形成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通过上文“溶蚀”过程的介绍,相信你一定会想到这种地貌形成的最根本条件——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中最重要的一种是碳酸盐类的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第二个重要的条件是透水性。倘若岩石坦荡如砥、毫无缝隙,再强大的流水也无法在上面“雕刻”出石笋、溶洞这样鬼斧神工的奇观。如果岩石本身具有很多缝隙,方便流水进入,情况便大大不同。渗入岩石深处的流水无孔不入地施展起神通来,像凿子那样在流水可达的地方琢磨着,让岩石千疮百孔,变得愈加奇形怪状。
第三个条件则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和流动作用。一般来说,流水中的酸性物质越多,其溶蚀性越强。如果水能不断流动,也会加强其溶蚀性。
最后,当地的气候对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只有降水多、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才能保证流水的溶蚀作用和流动作用。我国南方气候湿润多雨,地下地表水丰富,所以喀斯特地貌发育,而北方则少见。
说起来,石灰岩是最容易被溶解的一种可溶性岩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遇见酸性溶液会发生什么事?已经9年级的你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喀斯特地貌类型
如果按照它的发育演化划分,喀斯特地貌大致可以分成6种,也就是我们所知的石柱石笋、落水洞、溶洞、陷塘、坡立谷和天生桥、石芽。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久而久之在其脆弱的地方,如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岩石被溶沟分开,就形成石芽。之后,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像河流那样横向流动,所到之处溶蚀出种种洞穴,形成溶洞。而随着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很容易发生塌陷。如果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为坍陷漏斗;如果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那些漂亮的石林都是石芽的一种。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露出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溶洞里面最漂亮的莫过于千姿百态的石笋、石钟乳和石柱。当水流不断溶蚀岩石的时候,水中的石灰岩成分也越来越饱和,在受热或者压强突然变小时,这些石灰岩成分很容易沉淀出来。当流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生长的石笋。而那些从上往下长的就是石钟乳。有时候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地增长,最后连接起来,形成柱状物,称为石柱。
分布以及相关景点
喀斯特地貌因其独特的景致而为世人所知,我们在这里不妨向大家介绍一下喀斯特地貌的相关风景。广东有形如北斗七星的七星岩,山前星湖潋滟;广西的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也历来为人们所熟知;云南的石林风景区更是峰林奇布。黄果树瀑布也沾到了喀斯特的光,而我们江苏宜兴的溶洞更是有“洞天美地”的美誉。我们不得不去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如果没有喀斯特地貌,我们该少了多少别致的风景!
这一切的一切怎么能不让我们去感慨喀斯特地貌的神奇与美丽。还有更多的喀斯特地貌等着我们去关注、去了解、去观光。
(执笔戴峰)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