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丹霞地貌

下载APP

第十一课 丹霞地貌

第十一课 丹霞地貌

    

    我们在上一课中讲过了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在这一课里,还有一种同样瑰丽的地貌在等待我们去认识,这就是——丹霞地貌。

    

    若你去过广东的丹霞山,就会发现这种地貌称之为“丹霞”恰如其分。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红”,山体常常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红色,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强烈的阳光照射下,远望去犹如云霞。这种地貌因美丽而被诗人盛誉为“削出芙蓉”,而地质学家一般称之为“赤壁丹崖”。

    

    丹霞地貌的成因

    

    据统计,中国的丹霞地形有约800处,就连丹霞地形这个名称,也是我国科学家所命名。我国科学家对这种地貌的研究也走在世界的前列。

    

    为何这种地貌在我国如此普及?这还要从其成因说起。

    

    丹霞地貌的岩石,一般是沉积岩的一种——砂岩。这是由流水带来的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在远古时代,中国大陆上河流湖泊众多,丰沛的水系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后来河湖渐渐退去,而沉积下来的泥沙则在漫长的时光中渐渐变化,变为岩石。

    

    可是,为什么这些砂岩是红色的呢?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红色都来自于铁的氧化物。

    

    保养不善的铁制器具,无论铁锅、钢刀还是铁管,都会生出暗红色的斑斑锈迹,丹霞地貌中的红色也来源于同一个道理:富含铁元素的沉积岩,经过亿万年的时光,其中的铁元素被渐渐氧化而呈现红色,犹如铁锈的那种红色一样。

    

    若丹霞地貌仅仅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尚不能引起我们的惊奇。任何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丹霞地形除了一片通红之外,尚有奇峰怪石可让人瞩目。这就不得不提及地质演变那沧海桑田的造化之功。

    

    广东丹霞山就是以奇峰怪石为主要特色的地质公园。据科学家推测,这里原本是一片盆地,四周的流水向盆地中间聚集而形成一片湖泊。在水流的不断冲击下,不断有泥沙向盆地底部聚集。

    

    第四纪造山运动开始后。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地壳不断地隆起,这使得湖水退去后原本沉积在湖底的岩石不断被抬起。

    

    地壳隆起的同时,水流也不闲着。他们在岩石中“见缝插针”,凭着“水滴石穿”的不懈毅力,将原本坚硬的岩石切割成一块一块的。不仅水流坚持不懈地改造着地貌,就连风也不闲着,参与到改造地貌的“工程”中来,像凿子那样打磨着已经高耸在地面上的岩石山。

    

    地壳向上,水流向下,又有风的琢磨。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丹霞山终于有了现在的模样:顶平、身陡、麓缓,有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

    

    广东丹霞山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无论其地貌表现还是景观特征,都很值得你去参观游览。

    

    还有什么丹霞风景?

    

    前文已经提到,我国共有约800处丹霞地形。除广东丹霞山外,尚有许多类型的丹霞景观。在福建泰宁也有一片丹霞地貌区,这里是青年时期丹霞景观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东南诸省中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

    

    为何称其为“青年时期”的丹霞景观呢?前文提到,地壳隆起的同时,坚持不懈的水流也不闲着,持续切割着岩石。在福建泰宁,这里尚属“未完工工程”。坚硬的岩石已经被切割却并未形成石峰、石柱。所以这里的地貌以峡谷为主要特色,多为宽仅1~2米的“一线天”。

    

    除了祖国的东南地区,在大西北也存在这样造型奇特、色彩斑谰、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张掖祁连山丹霞地貌。这里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危崖劲露,光滑削齐,气势磅礴,苍劲雄浑。就是小尺度的石峰,也似有擎天之力,充满阳刚之美。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赤壁丹崖上受流水作用或有机质沉淀,被染成片片黛青色、暗褐色、丹红色,七彩斑斓,在蓝天、白云衬映之下,和谐中产生对比,构成一幅幅多彩的画面。

    

    除此之外,有些红色砂砾岩层中还有不少石灰岩和碳酸钙胶结物,它们会像喀斯特地貌那样形成溶沟、石芽和溶洞。

    

    正因丹霞地貌的独特风采与特殊的地质意义,201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了我国关于丹霞地貌6个捆绑地的申遗。这6个捆绑地分别为: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参观参观。

    

    (执笔安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