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破解纸馅儿的包子

下载APP

第二课 破解纸馅儿的包子

第二课 破解纸馅儿的包子

    

    我们在上一课留下了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确凿的证据?现在我们就以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社会热点为例来告诉大家答案。

    

    包子馅儿,纸板箱?

    

    国内某著名电视台做过这样一期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的新闻——“纸包子”。

    

    包子作为一种快捷、美味的传统美食,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喜欢。可是,据这家电视台报道,北京有些地方出售的包子,馅料竟然是用纸板箱制作的!具体过程是这样:将纸板箱切碎,用烧碱(氢氧化钠)溶液浸泡,再用铁锅熬成纸浆,和猪肉搅在一起,撒上香精,就成“纸馅儿包子”。

    

    而且这家电视台还声称,照这种方法制作出的“肉包子”,味道与真实的包子没什么两样。

    

    从节目效果来看,这好像是又一个揭发黑心食品、提醒人们注意食品安全卫生的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节目。节目播放之后,不出所料,社会上激起了轩然大波。本来就被食品安全问题搞得心惊胆战的人们纷纷表示十分震惊。

    

    此新闻传入日本,竟引起日本电视业者的强烈兴趣。他们在电视上公开地演示了“纸馅儿包子”的制作全过程:切碎纸板箱,用烧碱溶液浸泡,铁锅熬成浆,加上猪肉,撒上香精……而且主持人还亲口尝了尝这么费工夫制作出来的包子,答案是:根本嚼不烂。经过国内专家的进一步实验发现,这样做出的馅料不但外观分散,看起来与团状的肉馅相差较大,而且即使肉眼也能看出其中纸的纤维。就算掺纸比例仅有5%,吃起来也有明显的异物感。

    

    原来,尽管经过这样复杂的处理,纸板那粗粗的纤维仍然根本不能和肉馅相比,掺在包子中不可能无法被人发现。更重要的是,这道“纸馅儿包子”的制作工序过于复杂,很难想象小摊点业主会大动干戈,只为省一点肉馅钱。

    

    北京市工商局也闻讯开展了拉网式专项检查行动,经过食品质量监督站检测,并未发现包子馅中含有纸纤维及其他违禁成分。

    

    至此,纸馅儿包子的风波终于过去。

    

    我们要学到什么?

    

    这期节目得以播放以来,受其误导的人不在少数。像这种与我们生活经验稍远的事情,普通人很难有什么深入的了解,更无从判断正误了。

    

    我们上一课说过,做出科学结论的先决条件是,要有确凿证据。确凿证据的重要来源,就是观察与实验。

    

    因为科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认识世界、掌握世界规律。例如,冰是凉的,你要摸一摸才知道;糖是甜的,你要亲口尝一尝才知道。科学之所以可靠,正因为这是基于人的直接经验而得来的认识。

    

    有时候,我们还需要亲自去设计情景来观察那些我们希望观察的东西,这就是实验。例如,我们很难有机会观察到同样大小的铁球和木球同时下落的情况,但我们可以亲自去设计这个“比萨斜塔实验”,让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它们是否同时落地。

    

    正因如此,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像纸包子这种传言,只要亲手做个实验,就如日本的那家电视台所做的那样,假的就立刻无所遁形,而真的也就得到了验证,更加可信。

    

    也许有同学要问,魔术师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骗过观众,这样的观察也是可靠的吗?当然不是,为了避免事物的偶然性,我们的观察与实验必须具备两个要素足够大的样本和可重复性的步骤。

    

    样本足够大,除了意味着我们要收集到数量足够多的事实之外,还要覆盖各种各样的情况。即以“纸包子”来说,掺了60%的纸浆的包子毫无疑问很容易被人辨认出,那么纸浆含量更少的包子呢?专家的实验中考虑了最少到5%纸浆的情况这就基本排除了纸包子存在的可能性。

    

    可重复性的步骤意味着,我们设计的实验过程可以很容易被自己或他人所检验例如,无论任何人只要严格按照“纸包子”的制作方法来做实验,都会得出同样的“纸包子很容易被发现”的结论。想一想,所有科学的成果是不是都有可重复性或可生产性?而我们所熟知的魔术则没有这样的可重复性。一旦有人依照魔术师的步骤来表演魔术,立刻就会发现其中的机关,原来是这样的障眼法!

    

    来实际检验一下吧!

    

    了解了观察、实验是做出科学结论的重要前提之后,我们就可以亲自判断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际问题了。

    

    李叔叔左眼皮跳了,他高兴地逢人便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看来今天一定可以发一笔小财!”果不其然,李叔叔买的股票突然暴涨10%,让他发了一笔意外之财。

    

    相信你身边一定有类似的场景。或许你并不深信这样所谓的“老话”,可是这些话往往灵验。这该怎么办呢?

    

    以上面的场景为例,我们搞明白的是,李叔叔左眼皮跳与股票上涨是两个不同的事件,他们之间是不是真的有必然联系呢?要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就要做这样的调查:是不是所有左眼皮跳的人,在短期内都会发一笔财?

    

    首先,我们要尽可能地收集左眼皮跳的人,接着观察他们在一段时期内是否会发财。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发财,就可以认为左眼跳与发财有一定的联系。如果不能,则不能这么说。医学专家告诉人们,眼皮跳动是一种神经反应,与“财”“灾”没有必然联系。

    

    “左眼跳财”?

    

    这里再提一下“比萨斜塔”那个著名的实验。在科学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也许伽利略的这个实验的结果已不再那么震撼。在伽利略之前,人们并不懂得实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这个问题,从未有人亲自做过实验,只是靠“我想”“我认为”就得出重物比轻物下落更快的结论。因此,比萨斜塔上的铁球下落的那一刻,宣告的并不仅仅是“自由落体定律”这一科学知识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它宣告着人类终于学习到了一种科学方法,那就是观察与实验。从此,在观察与实验的指导下,科学开启了自己的黄金大门。

    

    (执笔安臣)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