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孝悌忠实】
【第四课 孝悌忠实】
引经据典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及人情的国度。“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论语·学而》)就是古代人际交往的规则。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舜,便是一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典范。相传舜家境贫寒,母亲很早去世,父亲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象。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三个人视舜为眼中钉,几次三番设计欲置舜于死地。舜次次侥幸逃脱,不仅不对父母兄弟心生怨恨,反而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秦末季布则是一个与朋友交往忠实守信之人。他在朋友中的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也是后来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
古今典范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美德拾贝
“孝、悌、忠、实”是中国古代处理家庭内部及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古人遗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孝悌”一直是炎黄子孙所尊崇笃行的优良美德,而“孝”尤为古人所看重,他们认为“孝”乃百善之先,百德之首。闵子骞芦衣顺母,陆公绩怀橘遗亲,淳于缇萦舍己救父的事迹历来为人称道。至西汉时,董仲舒甚至将“孝”提至治国之本的高度。而对于如何行孝,孔子作过较为完整的说明,他认为行孝,首先应做到“无违”。即不违背父母意思,不顶撞父母,事事恭顺。反观现代社会,双方角色已然颠倒,子女要求父母对自己言听计从,父母但凡有一点做得不合心意,便横眉冷对。其次应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即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在现代,随着城际之间交流的不断加强,要求人们不远游,已经不太现实。但是在出外远游时,请务必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处,不要让父母担忧。最后应做到“事父母以敬”。如果对父母养而不敬,则与犬马无异。孝顺父母,不能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应是发自内心地尊敬、爱戴父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
“忠实”指人与人交往时应诚实守信,忠于承诺。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赢得后世称扬。而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坚守承诺,在妻子去世后,33年如一日精心照顾体弱多病的岳母;2008年度候选人吴玉兰,一位乌鲁木齐市某社区74岁的贫苦老人,9年以拾荒、卖废品的方式还清了去世的丈夫和儿子留下的5万元欠款。这些诚实守信、忠于承诺的人物则为今人树立了现实的榜样。
“孝、悌、忠、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血脉所在,现代人应在现实中切实践行,使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再度散发光芒。
美德践行
1.仔细思考,自己在平时对父母有没有做到孔子所认同的“孝”。
2.以“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心中对父母的感激和爱。
3.思考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有没有做到“忠、实”。
名言拾贝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西晋·挚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
——宋·林逋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
——德国·歌德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