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第24课 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礼仪瞭望
寻找仪式的平衡点——以成人仪式为例
18岁成人仪式究竟该注重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师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调查显示,超过七成教师认为成人仪式教育应该以“庄重”基调为主,而超过六成学生认为应以“欢快”基调为主。成人仪式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应该寻找怎样的平衡点,以此实现仪式的育人功能呢?
如何更好激发学生的成人意识,选择合适的激励源泉?在这一问题上,师生普遍认为身边的伙伴是最为有益、直接的激励来源,其次为教师、家长,如此在成人仪式教育时,应该更有倾向性地选择学生较为接纳的对象,进行激励教育。
求同存异,对于成人仪式,师生之间固然存在着不同的期待,却也在有些方面达成了共识。成人仪式应该突出其教育性,但也应该关注仪式主体即青年学生的内心需求,仪式教育追求的是教育内容与被教育者的和谐统一,责任教育与欢快获得并不矛盾。要想实现仪式教育意义的最大化,仪式的庄重与教育内容的生动必然要实现恰当的平衡。
今天,大多数成人仪式已经选用较为多样的方式,仪式中融入的创新、多样、欢快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时,也不能忽略仪式中的教育意义,寻找仪式的平衡点,如何以合理、适宜的方式传达仪式的意义仍需我们做出更多的探索与努力。
礼仪学堂
仪式,有其固有的特征——目的性、重复性、周期性、规范性、神圣性、象征性……这些特点在不同的仪式中部分或者全部体现出来,有着悠久历史的成人仪式也不乏这样的特点。然而,随着成人仪式进入校园,成为校园仪式一部分时,它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仪式的规模化
当成人仪式进入校园,参与者通常是学生群体而非学生个体,从数量上讲,这一群体通常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从具体的操作措施来看,学校仪式教育的组织者采用的是集体式教育模式,教育内容被批量传播与生产,采用的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方式,而非多对一的方式。这一规模化的特征让仪式的教育意义更具有公共性。
仪式的周期性
成人仪式于每一个个体来讲,只有一次,然而于学校来讲,因其学生群体的流动性,基本上采用一年一次的周期性模式,如何让例行化的仪式不僵化成为校园成人仪式考虑的新问题。
进入校园的成人仪式逐渐凸显出新的特点,形式的改变并未销蚀其仪式的功能意义。在一个教育为旨归的领域里,成人仪式的功能亦具备了更多的教育意义。
身份认同功能
成人仪式能够可以帮助学生重新确立目标,并实现身份认同,通过一种“想象的共同体”确立新集体中“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相互影响与作用。
道德教化功能
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将仪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以此唤醒、告诫、号召个体的道德良知,成人仪式中的感恩教育、爱国教育、责任教育等皆以一种形式的手段进行道德的感化,通过仪式情景与学生自我认同的协同实现仪式的教育效果。
文化传播功能
仪式是共享的,仪式是习得的。在周期性呈现的成人仪式中,文化得以储存和解释。仪式传承着文明,仪式深化着学校的文化内涵。在仪式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再现、校园文化的融入、时代文化的吸纳、仪式文化的革新。
互动体验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先后领略了传统成人礼的礼仪流程,现代成人礼的要求、特征。你更喜欢怎样的成人仪式呢?不妨为自己的成人礼制定一份简单的策划书吧,一起绘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成人礼。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