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育公平
——社会进步的基石
开篇寄语
近些年,在推动教育公平方面,党中央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社会中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面免费到部分地区“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中国在教育公平这条道路上正走出自己的路。
精彩跨越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代表们认为,作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客观要求。报告有关促进教育公平的论述,为下一步落实教育公平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报告主动回应人民热切关心的教育问题,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更加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抓到了公平问题的根本。”我国不同地区及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尤其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明显不均衡,其中除了各级政府对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外,师资力量配置与学生数量增长的比例也不够协调。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城市、乡村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大系统,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通过有效的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作用、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是关键。
更多投入向四类地区倾斜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这让青海民族大学教授骆桂花代表激动不已。她说:“民族教育的起点低,在建国之初,有许多民族地区还处在原始社会的状态。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教育政策,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传承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了教育公平,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倾斜政策将使民族教育的明天更加辉煌。”
更多政策扶持弱势群体
“希望国家能够好好地统筹一下教育资源,尽量让咱们农民工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同在一个课堂求学。”在上海团分团讨论时,洪刚作为农民工代表,发言时说:“我是带着许多工友的共同心愿来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的教育,正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回应了我们的期盼。”洪刚说,从2001年起,他就在上海努力工作,为的是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这些年,收入多了,生活好了,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他更加希望孩子能和城里人一样,接受平等的教育,“真心盼着国家的好政策能早日落地”。
程艺说,只要是人,就有权利享受教育。因此,对每一个孩子,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富有,出生在农村还是城市,入学的标准都应当是一样的。
引申体悟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教育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足以修身,从国家的角度而言,可以治国。但是碍于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公平一直是难以完全达到的难题。解决这一难题,是我国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迫切需求。
义务教育作为人生成长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教育事业的基础,处于教育金字塔的塔基,是亟需解决的首要之务,为此,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至2006年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2009年秋实现城市义务教育全免费。义务教育上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教育公平已经有了良好的根基。
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加,异地工作者尤其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不断凸显,甚至到了日益激化的地步。占海特,2002年2月随父母移居上海,在上海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因无上海户籍且不符合上海10类参加高考人员条件,只能在上海考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或者返回原籍考高中,而选择辍学在家。随后,她更是在微博上高调争取异地高考权利,与沪籍人士就异地高考“约辩”,一时间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讨论。
这一事件表明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团结的大事,为了解决此类矛盾,尊重流动人口教育,维护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稳定与团结,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政策,让更多的人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共荣。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上得起学,保障他们平等接受教育、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可以成就亿万孩子的人生梦想,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素质、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差距等,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
心动行动
谈一谈你对“占海特”事件的看法。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