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交皇粮”时代的终结

下载APP

第六章 “交皇粮”时代的终结

第六章 “交皇粮”时代的终结

    

    开篇寄语

    

    “农稳天下安”,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民族,农业是我国一切事业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各项事业才能稳步发展。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使占中国人口3/4之多的广大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而2006年“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则使9亿多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这一政策的意义不仅在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更在于它破除了农民长期承受的不平等待遇。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广袤的农村土地正因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精彩跨越

    

    为了推动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较长一段时期我国采取了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十六大以后,我们党下决心改变二元化城乡格局,使我国农村、农业、农民的状况有一个较大的改观,跟上我国城市、工业发展的步伐,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推动我国城乡社会向着均衡、协调、合理的方向发展。从2003年到现在,中共中央连续下发了10个一号文,下大力气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探索出了多种实现“多予、少取”、工业反哺农业的途径和方式。10年间,中央逐步形成了新时期保护和支持农业的政策框架,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长,在宏观调控中始终坚持加强和保护农业,使农村、农业、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公共财政阳光普照

    

    2004年7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指导思想,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农村大地。

    

    十年来,党中央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从2003年的2144亿元跃升到2011年的10408.6亿元,年均增幅超过两成。2005年,在中西部地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实行“两免一补”;2003-2011年,全国新建、改建了272万公里的农村公路,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2011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7%。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在农村编织起一张巨大的安全网,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让农村居民拥有同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各方面平等的权利,正在我国成为现实。

    

    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打开农村富裕之门

    

    2003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取消专门面对外出就业民工的证件制度、简化农民外出就业手续、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条件、城市政府要切实把进城务工者的服务和管理费用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改收容遣返制度为收容救助、对进城农民工实施培训教育等。通过这些改革,农民工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发展前途越来越广,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条件不断完善。

    

    实行城乡一体化,农村面貌发生巨变

    

    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乡村图书馆、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和项目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影、戏曲、歌舞、科技培训等文化下乡活动连年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质”和“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冰正在被打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中国的农村逐步展开。

    

    引申体悟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农业改革的力度日趋深化,自党的十六大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逐步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变了农民一直承受经济发展压力的不平等地位。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税的取消,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直接带动了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环节的调整,并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政治文明程度。

    

    心动行动

    

    从报刊或网络中搜集我国政府最新的惠农政策。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