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母爱齐天
母爱齐天
——记“暴走妈妈”陈玉蓉
开篇寄语
她疾走的照片,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这种姿态,如此心酸、如此美丽。
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奉献多少?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答案。陈玉蓉暴走七个月,朴素的母爱愈发沉甸。
动人风采
在2009年2月18日之前,她被查出重度脂肪肝,割肝救子之门“砰”的一声被关上。医生说,要救孩子,你先试试减肥,才有可能减去脂肪肝。抱着一丝希望,从此,她奔走在江岸区谌家矶长长的堤坝上。
每个昏暗的清晨,总能看到一个瘦削的女人身影。她的步子迈得不算大,但频率极快。她的上身挺得笔直,远远望去,似乎只有两条细腿在快速拨动,像被上了发条一样。春去秋来,风雨无阻,211天,每天暴走10公里。
终于,奇迹发生了,重度脂肪肝消失了。母亲陈玉蓉,再次叩响了割肝救子之门!
这个减肥的女人名叫陈玉蓉,今年55岁,1996年从乡办企业下岗,目前在一家建材市场做会计。她的儿子叫叶海斌,今年31岁,13岁那年患上了肝豆状核病变,肝脏无法排泄体内产生的铜,致使铜长期淤积,进而影响中枢神经、体内脏器,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最近几次儿子吐血,陈玉蓉非常焦急。她火速决定把肝捐出一部分给儿子,并住进了器官移植病房。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打破了她捐肝救子的希望,她有重度脂肪肝,脂肪变肝细胞占50%~60%。这种情况,一般不适宜做肝捐赠。
考虑到叶海斌病情危急、陈玉蓉救子心切,武汉同济医院为其进行了一次大会诊,最终设计了一种“折中”的手术方案。移植手术中,叶海斌保留部分肝脏,陈玉蓉捐1/3的肝脏给儿子。这样,陈玉蓉的肝脏能够为儿子代谢掉体内的铜,同时,陈玉蓉体内的肝脏也基本能维持自身的需要。手术原定于2009年2月19日进行。
就在手术前一天,陈玉蓉被主刀医生陈知水教授叫到办公室。陈教授告诉她,手术前常规检查中,叶海斌被查出丙肝。如果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叶海斌留在体内部分肝脏,会把丙肝病毒传染到即将移植过来的母亲的肝脏,再次导致肝硬化,最终浪费母亲的肝脏。基于这个原因,叶海斌的肝脏必须全部切除,母亲就需要切1/2甚至更多的肝脏给儿子。可是,母亲患有重度脂肪肝,1/2的肝脏不足以支撑其自身的代谢。无奈,捐肝救子的手术被取消。
陈玉蓉断然反对丈夫和儿媳捐肝的要求,而是马上设定了自己的减肥计划。由于医生叮嘱不能乱吃药,运动也不能太过剧烈,她选择了走路。每天早上,她5点不到就从家里出发。晚上,她一吃完晚饭就要出门,因为堤坝上没有夜灯,她不能回来得太晚。
每天10公里路,每餐半个拳头大的米饭团,常人难以想象需要怎样的毅力才能坚持。陈玉蓉说:“有时我也感觉看不到尽头,想放弃。但我坚信:只要我多走一步路、少吃一口饭,离救儿子的那天就会近一点。”
为了割肝救子,母亲连续7个多月日行十公里减肥,重度脂肪肝奇迹般地消失了。11月2日,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联合相关科室进行大会诊,一致通过“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捐肝申请。
手术非常顺利。“暴走妈妈”的故事也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引申体悟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注:指高粱饼子)。
——季羡林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我的母亲》
世上有一种爱,最无私,向你倾尽所有;最伟大,你的一生都要从这里开始;最高尚,对你的付出从来不需要回报;最纯洁,总是那么的自然、真诚,不会掺入半点瑕疵。这就是母爱。
曾经深深感动于《我与地坛》中那个有着“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的母亲,深深感动于其中的一处细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她每天伫望“我”出门,但从不问我去哪里,唯一一次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还是自我安慰,暗自祷告;无数次焦虑地去“园中”找“我”,不知在园中走过多少路,看到“我”在园子里,就悄悄地离去;一时寻不到“我”,“就步履茫然而急迫”;她“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的形象,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这重复多年的无声行动中,所压抑的是痛心的焦虑,而显露的则是母亲对儿子深切的理解。
每个时代,每个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无数母爱的感人故事,流淌着暖暖的母爱之流。
最美妈妈吴菊萍,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当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这是本能,是善良的本能!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95岁老母亲40年辛勤照顾病儿,19年坚守病榻不离不弃;51岁晕血母亲割肾救治尿毒症儿子;24岁年轻母亲柔弱肩膀撑起父子俩的脊梁……天下母亲,无论年轻还是年老,那份炽热的母爱却是相同的,足以让人感动不已。
还有一群母亲,她们将无私博大的母爱给予了无数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这份人间真情令人钦佩,为之感动。
山西省孝义市瑶圃村村民李艳萍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收入微薄,中年丧夫。但22年间她却先后成为80多个孤残儿童的妈妈,上演着一幕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从外表看来,李艳萍看起来显得很憔悴,这是十几个孩子吃喝拉撒在她身上留下的印记。李艳萍家的院子里到处晒满了大大小小的衣服,显示着这座狭小的农家院落的与众不同。2011年9月网上一篇《“史上最具爱心妈妈”22年收养80名孤残儿童举步维艰》的帖子引发关注。李艳萍也迅速蹿红网络,被网友们追捧为“史上最具爱心妈妈”。
奥利弗·温戴尔·荷马所言“青春会逝去;爱情会枯萎;友谊的绿叶也会凋零。而一个母亲内心的希望比它们都要长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如水,永不枯竭。母爱擎天,高大巍峨。
静静地享受这份母爱吧,静静地回馈这份珍贵的人间之爱吧!
心动行动
1.写一封给妈妈的信,要求情感真挚,有真情实感。
2.班级开展以“母爱”为主题的交流活动。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