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煎水

下载APP

豆蔻煎水

豆蔻煎水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写的是诗品,也是气度,亦为境界。

    

    她也曾是美人,流连于溪亭日暮,沉醉在藕花深处。也曾轻解罗裳,兰舟独上,看西楼月满,雁子归返。

    

    爱是一场风,吹过袅袅江南,吹过平湖秋月,吹过庭院青墙。万物消长,一起一落;新旧交替,一生一灭。

    

    人生聚散皆是天意,经历过后,方知尘世多少事,可笑而荒唐。你用尽心力,想要维系一段感情,过好这一生,却总是事与愿违。

    

    多年流亡道路,唯盼现世安稳,有一旧宅栖身,如此总不至飘零。谁知她所托非人,多年修行,到底还是落入泥淖。所幸她及时抽身,不至于彻底断送余生。昨日同桌同食,今时则成陌路。

    

    结束这次惨败的婚姻后,李清照觉得自己又苍老了许多。历硝烟战火,贼寇抢夺,甚至牢狱之灾,她还是安然无恙。有过这么多劫数,今雨过天晴,算不算吉人天相?

    

    不知过了几月,江南的街巷,有了卖花声。这深院人家的朝气,让她还爱着世俗的烟火,人间万事虽无凭,但依旧可信。

    

    且搁下惆怅之思,愁病之身,亦不管镜里两鬓霜华。有词《山花子》,写她病后境况,婉顺自然,闲适安好。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蕴藉,木樨花。

    

    时有月光落在纱窗上,又偶有细雨敲瓦。豆蔻煎茶,枕上诗书,就连木樨亦多情,终日酝酿芬芳馈赠于人。洗尽铅华的李清照,仿佛远离了生死愁苦,重拾雅趣闲情。

    

    宋人原本雅致,喜沸水煎茶,插花填词。若没有国破家亡的屈辱,这该是个令人魂牵梦萦的朝代。这些锦绣河山,也曾让他们得意。但太过美好之物,往往不得久长,安稳之后,则是动乱。

    

    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她该隐遁于这湖山深处,煮茶煎药,诗文做伴。然而消沉的朝廷,肃杀如秋山,每当夜幕来临,她总是凄凉难安。

    

    个人之荣辱浮沉,尚可肩负,这颓败山河,何来良策拯救?帝王爱江山,商人爱富贵,百姓喜安宁。她为词客,于这人间秋色,样样皆爱。

    

    山河让人落泪,那些遗忘在汴京的过往,亦同秋叶,再难捡拾。月有阴晴圆缺,窗棂檐角,亦有其姿态。转眼望去,斯人已逝,故国难寻,真叫人万念俱灰,有着说不尽的苍凉。

    

    端起的酒杯又放下,让人不敢追根问底。被金兵掳去的两位大宋皇帝,下落不知,生死不明。是否还在那片萧索之地,写着他端正的瘦金体,又是否在狭窄的牢笼里,唱春花秋月。

    

    绍兴三年五月,宋高宗派韩肖胄和胡松年出使金国。借探望徽、钦二帝之名,以试金国态度,是否可议和。韩肖胄是北宋宰相韩琦曾孙,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这时金国兵强马壮,使金之行毫无把握,怕是凶多吉少。

    

    临行之前,韩肖胄与高宗道:“今大臣各徇己见,致和战未有定论。然和议乃权时之宜,以济艰难。他日国步安强,军声大振,理当别图。今臣等已行,愿毋先渝约。或半年不复命,必别有谋,宜速进兵,不可因臣等在彼间而缓之也。”

    

    他深知这次远行,生死未卜,却无所畏惧。他告知宋高宗,若半年没有回来复命,表示金人另有图谋,当迅速进兵,不必担忧其个人安危。

    

    离别时,韩肖胄泪下涔涔,跪于母亲面前,以述不孝之意。其母劝他道:“韩氏世为社稷臣,汝当受命即行,勿以老母为念。”

    

    自古英雄身后,总有一位伟大而坚强的母亲。她虽柔弱,却有黄河般汹涌的爱,长江般浩瀚的情。她不能策马沙场,却总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舍命相护。

    

    宋高宗嘉许韩母贤惠,封她为“荣国太夫人”。她虽只是清淡地走过历史舞台,甚至连影子都不曾留下,却是真实地存在过,且让人肃然起敬。

    

    李清照知晓其事,深感其德。念及祖父二代,皆出于韩琦门下,虽欲拜望,又因诸多不便,故写下《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以表其心。

    

    其序为:绍兴癸丑五月,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使虏,通两宫也。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落,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云。

    

    其一

    

    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

    

    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

    

    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

    

    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

    

    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

    

    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

    

    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皋夔。

    

    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

    

    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

    

    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

    

    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

    

    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必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其二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多少人,面对这已经无法收拾的山河,选择沉默。或贪恋安逸,或随波逐流,自不问明日生死成败。但李清照始终无法漠视,她对故国之情深,皆在文字中有所表白。

    

    若身为男儿,李清照或与辛弃疾一样,投入抗金前线,豪气万千。但她身为女子,不能策马扬鞭,披甲上阵,亦不能出谋划策,精忠报国。她只能守在深深庭院,望着天外,一阵雁过,一片云来。

    

    她不赞成宋高宗做法,为了虚伪的尽孝,懦弱地一味求和。她希望有人挺身而出,如东汉大将窦宪那般,勒功燕然,大破匈奴。或如桓温那样,收复山河,重见故处杨柳,翠翠青青。

    

    韩肖胄品才兼具,出使金国,或可大振国威。当年匈奴惧怕王商,吐蕃尊重郭子仪,现在只盼韩肖胄慑服金人。李清照在诗中,或为激励,或为叮嘱,或为奉劝,皆是心中真情实意。

    

    那些曾经游赏过的山水,倚靠过的栏杆,已换了主人。想来,怎能不生忧思悲戚。曾经大好河山,残缺过半,那些故乡亲民,亦无鸿雁相通,杳然无踪。

    

    他们是否安在?流离何处?居于何方?可还植桑种麻,有衣有食?她一无所知,只将豪情志气,付与残杯淡酒,寄给明月青山。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韩肖胄读罢李清照铿锵诗句,颇生感慨,凛然傲气油然而生。一路上,斜阳荒草,离愁别怨,时深时浅。

    

    韩肖胄到了金国,金人知其家世,乃名臣之后,十分重视。此次出使,往返费了半年光阴。宋高宗即位以来,不曾有使者往来,到今时,金国方派人同来。虽未达成和议,但金国答应暂时停战。

    

    历史像是一场游戏,纷乱是它,安宁也是它;成是它,败也是它。如此也好,原本胆怯的南宋君臣,又有足够的理由,安居江南水乡。

    

    他们学会了风雅,泛舟湖上,买醉西泠。临安比之从前,更加繁华旖旎,无遮无拦。细雨浸润深巷,柳絮飞入闲庭,一代江山,有了另一番新景。

    

    易安居士,则是那出游的花神,仙踪缈缈,恍惚不记归路。只是来年春暖燕归,这枝瘦梅,又将绽放于谁家墙院,为谁语笑嫣然?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