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国知遇

下载APP

第六章 北国知遇

第六章 北国知遇他那颗向往游离的心,是否会甘守当下的富贵平静,享受烟火幸福?

    

    人世庄严,也随性。多少恩怨悲喜,善恶得失,皆可花间相忘,用光阴相抵。人的一生总是有太多解不开的情结,纠缠于一些微小的事物,生出执念。且看时光之外,和暖的春风,那一树一树的繁花,弥漫于阳光下的粉尘,以及熙攘的人群。原来凡尘琐事,蜂喧蝶飞,让人如此眷恋不舍。

    

    缘分有起有灭,爱情亦需要觉悟,需要自醒。徐志摩对张幼仪并非冷情,张幼仪对徐志摩亦不是痴心。他们只是在自己的情感里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她希望,有一天他倦了风物,她还会是他的归依。他只愿,兰舟独上,阅览天下无际风光。

    

    那时的徐志摩还是一个未曾真正长大的孩子,尚不能承担更多的责任。他是男儿,自是有游历山河、登高怀古之心,她则甘愿守着街巷小院,安享岁月吉祥安稳。水远山长,她在厨下生火煮饭,于堂前为翁姑端水奉茶,在窗下缝衣纳鞋,心里念着的都是他。

    

    关于她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张幼仪一直沉默相待。虽知他们并非人间仙侣,亦不恩爱情长,但毕竟是别人的故事,不曾亲历,亦不能深悟。直到晚年,张幼仪方说出一段话,让人听罢怅然无言,潸然泪下。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爱于每个人心中都有所不同,每个人爱的方式亦有不同。张幼仪的爱内敛深沉,不言于表,她对徐志摩的爱不图回报,只是默默付出。她从不问徐志摩是否对她有情,亦不期盼得到他的真心。与其跟随命运担惊受怕,不如做纯粹的自己。情爱本无价,爱与不爱无从计较,无可计较。

    

    自由散漫的徐志摩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黄浦江的涛声依旧,这座高贵又孤独的金粉之都尚没有他寄存梦想的地方,也没有他情牵之人。他需要奔走迁徙,去经历更多的世事,邂逅风尘以及热烈的未来。

    

    离沪北上,到天津北洋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次年,也就是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随即转入北大就读。北国风光自是壮阔无边,这里自古为英雄名流汇聚之地。一代江山起落无意,历史沧桑不言,送成者,也送败寇。

    

    徐志摩来到北京,看到浩荡山河,内心更是汹涌澎湃。于北大就读,徐志摩沉浸于书海之中,攻读日文、法文、政治学、法学。他广交良朋挚友,同他们一起探讨学术、评论时势。那颗原本就放纵不羁的心更加崇尚浪漫、自由。他知道,前程注定坎坷多灾,为了心中美好的人生和爱情,他要不管不顾,风雨不惧。

    

    北大读书期间,徐志摩借住于蒋百里家,称他为“福叔”。他们虽以叔侄相称,却形同莫逆,亦为尘世中的知音。蒋百里,浙江海宁人,为清末秀才、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更巧的是,蒋百里还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

    

    徐志摩和蒋百里对人生和爱情的态度有太多的相似叠合之处。蒋百里深得梁启超思想精髓,是个果敢有谋之人。1913年,蒋百里为保定军校校长时,催要经费遭到回绝,他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慷慨陈词。随后,蒋百里掏出手枪自杀,所幸命不该绝,吉人天相。

    

    养伤期间,看护蒋百里的为一个日本女子,名叫左梅。她年轻美丽,温柔似水,对受伤在床的蒋百里体贴照顾,细心护理。她敬佩他的英勇胆识,他爱慕她的柔情秀丽。彼此暗生情愫,许下盟约,愿红尘携手,朝朝暮暮。

    

    蒋百里有情有义,他不惧传统封建观念,更抛弃民族隔阂。在他心中,至真至美的爱情无关地域,没有年龄之分,只要彼此真心相爱,便可相依相守。之后,蒋百里正大光明地娶左梅为妻,二人朝夕厮守,安享爱情的幸福和甜蜜。

    

    乱世里的情爱更见真心,盛世里的情爱多如游戏。徐志摩渴望自己可以邂逅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如此方不负他多情风流之身。在江南,还有他明媒正娶的妻子痴心等候。他的心放得下山水风物,放得下人情冷暖,放得下民主自由,独独不能安放张幼仪。

    

    那时的张幼仪怀胎十月为他产下娇儿,取名徐积锴,乳名阿欢。文辞喜讯,徐志摩风尘仆仆地从北国赶往江南。江水碧青,山脉逶迤,一路上见肩负重担的贩夫,艄公摇橹,光阴与水无声流去。又隐隐地听到谁在唱:“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山风溪水,明月孤舟,到底可亲。只觉自盘古开天辟地便有了硖石这个地方,然前世已投生于此,故有了久别重逢的熟悉和感动。看着堂前的双亲,两鬓生白的阿奶,静坐于檐下抱着稚子的妻,内心百转千回,是喜,是忧,是慰藉,是遗憾。

    

    月老真是糊涂物,竟如此轻易草率地订了终身。若这庭下女子,眼前妇人,是自己情之所钟、爱之所系之人,又该是怎样的一种满足和感恩。朱门大户,家财万贯,书香四壁,双亲安在,妻儿美满。他那颗向往游离的心,是否会甘守当下的富贵平静,享受烟火幸福?

    

    不,纵算有佳人相伴,他亦不会甘于平淡和寂寞,他的心还有比诗和情更为高远的志向。炊烟人家不是他藏身之处,天地之间尚有许多惊心动魄的风景。他像是画堂前拂过的一缕风,短暂地停留,继而隐没在日月山川里。

    

    1918年,夏日声喧,风月静好。经蒋百里相荐,加之张幼仪之兄张君劢的介绍,徐志摩终于结识他仰慕崇拜多年的英雄梁启超。人和人之间的缘分微妙又真实,无论是爱情或是友情,不因年龄、地位而羁绊。梁启超和这位少年英才一见如故,并爽然地收他为徒。

    

    于徐志摩而言,能拜自己钦佩之人为师是此生无上荣光与福报。一路行来,亦算是风云驰骋,无有拦阻,今再觅得恩师,更觉人生胜极,照影惊心,不敢有丝毫的亵渎和怠慢。在恩师面前,他恭敬而谦逊,不言浮辞,句句铿锵有理。

    

    目光深远、见识过人的梁启超极为欣赏爱徒徐志摩。惜他栋梁之材,鸿鹄之志,梁启超提议让徐志摩出国留学,待学成归来得以报效国家,拯救百姓众生。乱世荒芜,急景凋年,多少人沉睡迷离,仓皇失措,只待有志者去唤醒,去救助。

    

    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徐志摩顿生豪迈慨然之心。先生的知遇之恩令他受宠若惊,更是永生不忘。徐申如得知梁启超收爱子为徒,甚为喜悦骄傲,对于赴美留学之事亦是极力赞同和支持。况徐家家境殷实,有足够的能力供徐志摩一展雄心抱负。

    

    临行前,徐志摩写了封措辞谦卑的信函给梁启超,短短数言,尽诉其对恩师的崇敬与热爱。

    

    “夏间趋拜矩范,眩震高明,未得一抒其愚昧,南归适慈亲沾恙,奉侍匝月,后复料量行事,仆仆无暇,首涂之日,奉握金诲,片语提撕,皆旷可发蒙,感抃乍会至于流涕。具谂夫子爱人以德,不以不肖而弃之,抑又重增惶悚,虑下驷之不足,以充御厩而有愧于圣门弟子也。敢不竭蹞步之安详,以冀千里之程哉?”

    

    因徐志摩行将赴美留学,梁启超特意写信给他,并赠他《饮冰室读书记》两千余言以壮行。古有伯牙子期琴曲里遇知音,高山流水,推心置腹。今有梁启超和徐志摩师生情深意重,以文相赠,字里诉衷肠。

    

    自古江山兴亡如花落花开,虽历风烟乱境,终会岁序安宁。多少雄图霸业付与残照秋水,纵有鼎盛煌煌,也草草过去。不尽意之事且都删去,唯剩梅亭春风,兰溪烟柳。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