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天涯道路
第七章 天涯道路故乡的明月竹风、流水轻烟仿佛只是昨天,却分明已隔经年。那些温暖记忆、山水柔情,于梦里辗转,挥之不去。愿用前生所有修行换取一次重逢,可好?
长亭短亭,渡溪过岭,诗人词客登高望远,游人荡子则世海飘零。明知世事如梦,还是想不开,看不透,放不下。日月山川,天涯道路,悠深难测,云深不知处有跌宕浮沉,也有风光惊喜。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世离愁别绪最是沧桑难言,却又无处不在。徐志摩离开北京,返回硖石老家,筹备远行之事。徐府上下一片喜气,却也是一片伤远惆怅。徐志摩素日虽也是南北各地奔走,到底路程不远,归来亦方便。此番漂洋过海,隔水隔国,再相见,只怕人事偷换。
看着年迈的阿奶,忆起儿时旧事,一颗蜜枣、三片状元糕的甜蜜和温暖是此生还不尽的深恩。父母殷勤的嘱咐、不舍的眼眸,亦令他心酸断肠。老仆家麟以及徐府的仆人侍女,甚至府中的楼阁长廊、亭石花木,皆让他依依难舍。他虽有一颗自由放逐的心,到底诗人情怀,柔肠百结。
黯然神伤的则是他的妻子张幼仪。新婚不过三年,他们相处的时光只有短暂的一个春天。当初张幼仪放弃自己的学业,妙龄之时嫁与徐志摩,便安了心做一辈子凡妇。此三年,她修身克己、孝敬翁姑、教养娇儿,对待仆人亦是谦和温婉。丈夫素日往返奔走,她只默默承担,从无半句怨言。
她心明如镜,知道自己并非徐志摩钟情的女子。他对她更多的只是一份责任,又或者,仅仅只当是人生的一场意外。她不想轻易猜测在他内心她有多少分量,只愿静静守候,唯愿水滴石穿,云开月明。哪怕只是如此庸常地相伴一生,亦当无悔。
独自于橱窗下为他打点行装,他的冷漠让她连关照的话都无从说出口。他自是心中有愧,她如此识体端庄、善良内敛,让他不忍伤害。可到底要依从自己的心,不能屈就,他梦中的女神定然还在某个转弯的路口将之等候。
窗影下,他明媒正娶的妻静若莲花。虽不够惊艳,却亦有一种沉静风流,令人望之酸楚。此生他与她一如落花流水,有缘相聚,无缘相依。看着稚儿阿欢,他既有初为人父的喜悦,又有辗转难舍的离愁。可他肩负复兴中华的使命,岂可优柔寡断,唯有斩断情缘,孤身去往天涯。
荡子心情,飘忽人世,真是悲喜相从。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与刘叔和、董任坚同行,乘坐“南京”号,横渡太平洋,奔赴美国。同船还遇到出国的汪精卫,他在《西湖记》中曾提起这次相遇。
黄浦江畔,浪里浮沉,多少人匆匆来过,又匆匆离去。他们从容漂荡,不想成为上海滩的传奇,亦不想被谁记起。夏日炎炎,徐志摩也只是一个凡客,隐没在拥挤的人群中,转瞬不见身影。唯留送离之人,在江畔踌躇,直到船只驶向茫茫大海,再无痕迹。
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望不到边际,其心宛若这海天一色,豪迈慨然。徐志摩带着人生的信念去往异国他乡,他深信,有朝一日学成归来,定可救万民于水火。旅途漫漫,经历二十多日的海上辗转,方抵达美国圣弗朗西斯科。
短暂的歇息,徐志摩便去往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择了历史系,学习政治学与社会学。初到美国的徐志摩,形容自己是“意气方新,桓桓如出栅之虎,以为天下事不足治也”。他无时无刻不谨记使命,心系祖国,不忘天下苍生。
至美国不久,他给梁启超写了一封信,讲述于此求学之境。“生于八月中发沪,道出横滨檀香山,阅二十一日,而抵金山,然后横决大陆,历经芝加哥纽约诸城,今所止者,麦斯省之晤斯忒也。入克拉克大学习,生计国人于此不及百,学者十人而已,此间人士切心战事,上下同忾,爱国热忱,可为敬畏,其市则供给日匮,物价日昂,生活艰难,良未艾已。”
满腔激情付与文字,愿随滔滔江浪,漂洋过海去唤醒沉睡的民族。原本随性懒散之人,赴美之后却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他生怕打一个小盹,看一场花开,便耽搁了珍贵的时光。他同室友董任贤、张道宏、李济共订章程,内容为:六时起身,七时朝会(激耻发心),晚唱国歌,十时半归寝,日间勤学而外,运动跑步阅报。
一战结束,美国举国欢庆,那股热情浪潮深深震撼其心。徐志摩期待中国有一日亦可以团结、强盛。西方的教育文化开阔了他的视野及胸襟。他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时期内磨砺修身,不坠志气,将日子过得明亮洒然,过得理直气壮。他愿用自己的热忱艰辛换取未来的沉稳。
徐志摩在学校里修习了欧洲现代史、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商业管理、劳工问题、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内容丰富,领域广泛。除此之外,徐志摩选修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他誓克服一切障碍,于学海所向披靡。
剩余的时间,徐志摩以日记的形式,用质朴真切的语言描述当下的生活,并与恩师梁启超保持通信,分享其内心感受。他的思想、眼界、胸怀以及文采,皆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深度。他不再是硖石小镇那个只读四书五经的孩童,也不是杭州府中那个血气方刚的少年,而是一位有学识、肩负国家民生大任的热血青年。
十年磨一剑,徐志摩仅费了一年多辰光就修完了克拉克大学的科目,并取得一等荣誉学位。光阴催急,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虚度,珍惜寸阴寸辰,尽管他还足够年轻。很快,他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新的环境,新的时空,一切都没有改变,一切还是那般仓促。除了不断地选修课程,徐志摩还参与社交,和一起留学的同学探讨、研究学术。他儒雅的气质,不凡的谈吐,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后来,徐志摩与尼采在书里相逢,对于尼采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其思想境界令徐志摩深深沉迷。“我仿佛跟着查拉图斯脱登上了哲理的山峰,高空的清气在我的肺里,杂色的人生横亘在我的眼下。”
此时的徐志摩已然取得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可他却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决定去往另一个国度,只为寻找一个他钦佩的人——罗素。
罗素,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他才华过人,崇尚和平,抗拒战争,时任英国剑桥大学讲师和研究员。
无论历经多少风雨周折,徐志摩的心永远都自由潇洒。他去往英国只为一个纯粹简单的理由,不生丝毫的杂念。他只是想去拜访一个他真心赏慕的人,寻求生命旅途中的一位知己。
是否有缘,无从知晓,但他决意之事不会更改。此去茫茫,不问前程,他不知如此奔走努力会换得怎样的果报。他亦只是泱泱大国里的一粒尘埃,用其微薄之力,独自承担一片天空。
明月万里,遥寄相思。故乡的明月竹风、流水轻烟仿佛只是昨天,却分明已隔经年。那些温暖记忆、山水柔情,于梦里辗转,挥之不去。愿用前生所有修行换取一次重逢,可好?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