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雨雾之都

下载APP

第八章 雨雾之都

第八章 雨雾之都伦敦的烟雨好似故里江南,又非江南。江南的雨婉约古意,灵秀风致,带着千年的愁绪和沧桑。而伦敦的雨诗意浪漫,典雅高贵,带着异国的唯美和风情。

    

    缘分当真是奇妙,看似清醒,实则糊涂;看似认真,实则游戏。谁也不知过尽万水千山会与哪个人相遇,更不知来来去去会和谁携手白头。所能做的,只是在渺茫的人世行途中,相见、转身、重逢,继而离散。

    

    1920年秋,徐志摩离开美国去往英国伦敦,只为寻找罗素,寻找灵魂的知己。唾手可得的博士学位于他不过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在他心中,弥足珍贵的是情义,是可以与之心灵对话的知音,是世间一场又一场美丽的相逢。

    

    遗憾的是,当徐志摩一路风尘赶至英国,罗素早已赴约去中国讲学了。这段缘分,如此擦肩而过,再要相见,不知是何时。满怀热情的徐志摩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顿觉落寞惆怅。但这些年的历练让他早已学会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更何况像他这等风流才子,从不缺舞台,从不担忧寂寞。安顿下来,徐志摩去了几处名胜古迹,与许多风景邂逅相知,竟然在不经意中爱上了这座古老的城。伦敦,一座雨雾之都,迷离诗意的烟雨整日若有若无地飘着,闲逸而缓慢,温润亦柔情。

    

    伦敦的烟雨好似故里江南,又非江南。江南的雨婉约古意,灵秀风致,带着千年的愁绪和沧桑。而伦敦的雨诗意浪漫,典雅高贵,带着异国的唯美和风情。正是这座雾都真正滋养了徐志摩的诗性,唤醒了他的灵魂和梦想,让他有一种千帆过尽的归依和安然。

    

    他决意留下来,撩开萦绕的迷雾,看清它亮丽的容颜。徐志摩申请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同以往一样,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演讲会和报告会,广交良朋挚友。在此期间,徐志摩结识了威尔斯、韦利等英国作家,与之关系深刻的还有金岳霖等一批优秀的留学生。

    

    英俊风流的外貌,儒雅从容的气度,加之与生俱来的幽默和风趣,让这个诗性男子魅力无穷。数日光景,徐志摩在伦敦大学已是盛名远播。他的修养和风采,才情和诗意,得到许多年轻女子的青睐。她们都是新时代的女性,各有涵养,各有情怀。看着蝶飞花舞的妙龄女子,徐志摩有赏慕之心,却无爱恋之意。

    

    在缘分的路口,他始终在守候,守候一位让他一见倾心的绝世佳人。宁可错过、遗落一些风景,亦不能轻易迁就。世间百媚千红,他只要钟情的那一朵。他坚信,那个人必定在茫茫人海中将之寻找,将之等待。他不来,她不会离去。

    

    繁杂的学业,忙碌的生活,让时光过得紧凑而仓促。闲暇之余,他亦会偶然想起硖石老家窗影下贤惠的妻,想起他那已经开始牙牙学语的稚子。短暂的思念还未在心底泛起一丝涟漪,瞬间便荡然无存。

    

    生命中另一段机缘在将其等待。偶然的机遇,徐志摩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结识了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以及政坛名人林长民先生。在徐志摩的心里,狄更生有如梁启超,让其无比地钦佩敬仰。

    

    因受狄更生思想所感召,徐志摩决意放弃从政之路,拾起文学的笔,愿有朝一日,立于文坛之上,用文字唤醒更多沉睡的灵魂。他本是诗性柔情之人,与文字仿若久别重逢的故交,从无疏离、生涩之感。

    

    狄更生亦是他寻觅多年的故人。经狄更生推荐,徐志摩随后进入了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学习。是狄更生让他邂逅了康桥,而康桥给了他诗的源泉,给了他心灵与爱的归依,给了他一段刻骨铭心的爱。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在美国有整两年,在英国也算是整两年。在美国我忙的是上课,听讲,写考卷,啃橡皮糖,看电影,赌咒。在康桥我忙的是散步,划船,骑自转车,抽烟,闲谈,吃五点钟茶牛油烤饼,看闲书。”

    

    可见,徐志摩在美国的时光是繁闹而忙乱的,于英国康桥则是安逸而悠闲。康桥带给徐志摩太多的灵性和诗情,于烟雨中漫步,在阳光下做一场梦,皆是曼妙风情的。康桥更是徐志摩人生的转折地,在这里,他告别过往的喧嚣,于静谧中寻到前世走失的自己。

    

    “每当狄更生在王家学院时,徐志摩就常在狄更生的套房内闲坐聊天;但狄更生在欧陆的时候也不少,当他不在时,徐志摩有时仍会到他的宿舍,坐在门口凝思。据说就是这样他会呆坐几个钟头。”

    

    他珍视生命中这段巧妙的机缘,珍视人间温暖的感动。后来徐志摩回忆起他与狄更生相处的时光,曾深情说道:“英伦的日子永远不会使我有遗憾之情;将来有一天我会回思这一段时光,并会忆念到有幸结交了像狄更生和你(指傅来义。——编者注)这种伟大的人物,也接受了启迪性的影响,那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动情下泪。”

    

    狄更生亦为徐志摩的真诚所动容,更珍爱他的才情和风度。人世情意浩荡如天,纵是隔了时空,隔了国度,亦可心灵相通。物转星移,飞沙走石,多少世事淹没于岁月的风尘中,唯有人间真情、铭心的记忆不会消失,不能转移,不可更改。

    

    然徐志摩的真心终没有被辜负,他的寻找和等待得到完美的安排。那是一个阳光明净的午后,徐志摩见到了讲学归来的罗素。之前和罗素的错过,到今日的如愿以偿,令他百感交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才华横溢、幽默桀骜的长者,一个有着深刻灵魂的思想家。

    

    他崇拜他,欣赏他,亦追随他。此后,徐志摩成了罗素家里的常客,热心地参加罗素所有的演讲和报告会。每次与罗素交谈,徐志摩皆心服诚悦、钦佩至极。罗素的人生价值观、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及其个人的魅力,震撼着徐志摩的心灵。

    

    “每次我念罗素的著作或是记起他的声音笑貌,我就联想起纽约城,尤其是吴尔吴斯五十八层的高楼。罗素的思想言论,仿佛是夏天海上的黄昏,紫黑云中不时有金蛇似的电火在冷酷地料峭地猛闪,在你的头顶眼前隐现!”

    

    徐志摩的热情爽朗、才华见识,让他的人生有着种种不凡的际遇。正是因了这许多美丽的相逢、相知,让徐志摩在异国他乡不觉孤清。漂洋过海的几载时光,更多的是温情记忆,而少有流离辗转的感触。他是一个游子,一个过客,幸运地寻到了灵魂的港湾。

    

    徐志摩的一生短暂却深邃,他途经的山水、邂逅的缘分、遭遇的浮沉是许多人几生几世都不曾经历的。他的人生仿佛预支了许多美妙和惊奇,他怕余下的岁月不够精彩,故省略了许多过程。又或许,他把一生的风景和故事都早早看尽,演完,再不必朝暮虚度。

    

    这形形色色的人,纷纷扰扰的景,亦只能伴他走过一段路程。剩余的日子终要自己勇敢地走下去。远方的路是风雨凄迷,还是阳光和暖,不得而知,他所能做的只是和文字相依,与光阴同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