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 擦肩而过

下载APP

第一二章 擦肩而过

第一二章 擦肩而过独留他在伦敦的烟雨中惆怅难言,于康桥的河畔寻寻觅觅。佳人的倩影仿佛还在,转瞬物是人非。

    

    日暮黄昏,灯火初上,窗外一树白玉兰旁若无人地绽放,那样不管不顾。它应季而来,不与人商量,仿佛一夜之间就花开满树。我对玉兰虽无多喜爱,却被它的坚定决绝瞬间震撼、惊心。

    

    民国女子张爱玲曾这样形容白玉兰:“唯一的树木是高大的白玉兰,开着极大的花,像污秽的白手帕,又像废纸,抛在那里,被遗忘了,大白花一年开到头。从来没有那样邋遢丧气的花。”到底是张爱玲,她锋利清脆的文笔无人可及,无人能及。

    

    该饮下几壶佳酿,生出多少故事,方可慰藉平生的遗憾,填补内心的落寞。人生风景各有千秋。你眼中妙不可言的山水,在别人那里或许只是一种简单的存在。你如珍似宝的人,或许只做你为其过河的石子。

    

    女人如花,于不同人眼中,开出不一样的姿态。张幼仪在徐志摩心底也许只是旧庭深宅的一树木棉,朴素端庄却不够秀美多情。而林徽因,则是他梦中期待的白莲,是含露的芙蓉,让他甘愿用一生的时光去陪伴,去呵护。

    

    当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通告在国内刊登出来时,掀起了惊涛骇浪。徐志摩成为中国近代离婚第一人。他始终认为,选择了却一段孽缘且勇敢地追求内心真正的爱情并没有过错。所以他不在乎别人的目光,更不屑外界的纷纷碎语。他庆幸自己终于摆脱了旧式婚姻的束缚,无论遭遇怎样的批判,他无悔亦无惧。

    

    梁启超知道徐志摩离婚之事后,亦写信劝之,让他不要沉迷于梦境而陷入更深的泥淖,无法自拔。徐志摩理解恩师的良苦用心,但为了灵魂的自由洁净,为了追寻完美的爱情,他别无选择。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在他心里,高贵纯真的爱情足以抵销人间一切冷暖,弥补所有的过错、遗憾。

    

    他们离婚的消息传至硖石老家,徐申如夫妇更是愤怒不已。他们顾及徐家的声名,痛斥儿子的冲动与任性,更心疼儿媳张幼仪的处境。可结局已然不可改变,再者徐志摩远在万里之遥,责备亦是徒劳。他们决定认张幼仪为寄女(干女儿。——编者注),并支持她在德国留学,按时寄给她数额颇丰的生活费。

    

    此后,张幼仪从悲痛中走出来,收拾好破碎的心,进入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只怪命运多舛,三年后,她痛失爱子彼得。历此大劫,张幼仪什么都放下了,以后人生再遇多少灾难,她都一无所惧,泰然接受。

    

    她辗转回国,侍奉徐家二老,教育长子阿欢。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于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任该公司的总经理。她再不是那个怯弱无助的旧式女子,守着一茶一饭,乞讨丈夫的怜爱,惧怕流离。她可以妥善地安排与照料自己的人生,优雅高贵地活着,再无人可以轻易惊扰她的心情。

    

    她甚至感恩,倘若没有徐志摩当初的无情离弃,她亦不知人间原来有更美的风景,更宽阔清澈的河山。唯有依靠自己,纵是遭遇风雨,亦能无惧无伤。她更加沉稳严谨,亦不计较徐志摩的过去,因为只有放下,不生执念,方能解脱。所有的纠缠、沉迷都是对自己的伤害,她已经伤不起,也不忍再伤。

    

    时过境迁的张幼仪为从前那段沉重的生活打了一个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了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那一切不过是年轻时发生的故事,经历过了,也就淡了、散了。

    

    解开缠绕于心中的烦恼结,徐志摩若不系之舟,披星戴月地赶赴他的约定,前往他魂牵梦往之所。他不顾身处德国的千疮百孔的张幼仪,也不顾襁褓中的幼子。他以为,他梦中的女神会伫立于康桥之上,痴痴地将他等待。以为喧烦无依的人间从此会多了一对神仙眷侣,得以双宿双栖。

    

    爱是圣洁崇高的,爱也是朴素自然的。每个人爱的方式不同,有人爱得热烈痴狂,有人爱得理智清醒;有人不顾一切,亦有人冷静沉着。当徐志摩日夜兼程返回伦敦,康桥还在,只是梦中的女神早已不辞而别。

    

    林徽因走了,早在几月前便随父亲林长民悄然回国。她也曾有过困顿迷惘,为了这段无知的感情,彷徨在康桥不舍离去。可最终,她在理智和情感中慢慢醒转,唯有舍弃徐志摩,以后的人生方能平静无波。

    

    有些爱不是谁都要得起的。她不敢坦荡去面对徐志摩炽热的真情,唯有选择提前转身,让时间去修复、消解一切伤痛。生命里原本有太多的缺失和遗憾,许多时候放下比拥有更需要勇气。她做到了,她把情感藏于心底,将这段美好的记忆存放在康桥,轻松离去,不再回首。

    

    她知道,徐志摩注定不会是她一生的归依,他只是以一个过客的身份,途经了她的时光,惊扰她的好梦,如今梦醒人散,当彼此成全,各自安排。她的世界尘埃落定,纵有落寞,亦不肯承认。她还是那朵自在安静的白莲,不沾烟火,不惹情爱,过往种种已是前生。

    

    她回到培华女中读书,依旧清丽脱俗,依旧风华绝代。她说:“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那时的林徽因想要擦掉所有痕迹,期盼徐志摩将她遗忘,从此再无瓜葛。

    

    她安静接受命运的安排,比起徐志摩,梁思成或许不够倜傥风流,不够诗意浪漫,但他的学术和品格亦值得她信任和托付。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间,林徽因究竟爱谁多一些,又或许各得其心,各得其情。

    

    但她割舍了徐志摩,选择了梁思成,她亦只是俗世女子,要一份安稳平凡的幸福。更何况她和梁思成有共同的事业和理想,夫唱妇随,相伴相依。再深刻的爱恋终抵不过平淡的流年,以为放不下的人,到底是放下了,哪怕心里疼了一遍又一遍。

    

    多年后,林徽因表示,徐志摩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林徽因,而是他从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她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她是否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已然不重要。毕竟,她是理智而清醒的,她逃离了一切是非,置身恩怨之外,不被流言所伤。

    

    独留他在伦敦的烟雨中惆怅难言,于康桥的河畔寻寻觅觅。佳人的倩影仿佛还在,转瞬物是人非。林徽因的骤然转身让徐志摩措手不及,可他又能责怪谁。他无法让自己对张幼仪负责,亦不能强求林徽因为他止步。人于情爱面前,那么柔弱渺小,那么不由自主,那么无所依求。

    

    他得到了自由,失去了灵魂的伴侣。每日被落寞和孤独砸伤,多少次午夜梦回,忘不了的依旧是林徽因秀美的容颜、曼妙的身影。他试图走进康桥,用自然纯净的风景来疗伤,只是没有她的存在,再美的风景也黯然失色,寡淡无味。

    

    垂柳依依,泛舟于康河,暖风柔波抚平不了他的寂寥,招摇的水草撩起他搁浅的忧伤。每日,他皆是形单影只于康桥徜徉,或划舟戏水,或漫步烟雨,或于阳光的树荫下看书,或静卧着看来去无心的流云。

    

    人世风景匆匆游走,多少人到康桥来寻梦,于康河打捞过往遗失的记忆,可是又能寻到些什么,捞到些什么?如诗如画的康桥给得起徐志摩的,也不过是刹那灵感,一场尘梦。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