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章 新月如洗

下载APP

第二三章 新月如洗

第二三章 新月如洗他落笔行文,依旧风流洒逸,不拘泥于世事,也不生悔怨之心,更不气馁败落。他的笔下,处处可见风物,字字皆含情意。

    

    春色撩人,轩窗下已是繁花如锦,绿意温柔。溪桥烟柳,竹篱茅檐,虽不是自然之景,却足以装点心情。伏案写字,只觉意乱不安,生怕一个低眉,一个转身,错过了春光,虚度美景良辰。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个季节水色风影,桃红柳绿,皆是诗情,皆有爱意。此生若得一人携手烟火红尘,春水烹茶,青梅煮酒,看千年繁华往来穿梭,听光阴聚散故事。无论经历多少波折磨难,彼此还在,那该多好。

    

    用情至深,必受其累。时常想起林黛玉所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她喜散不喜聚,别人以为喜时,她反以为悲。

    

    这看似无情之话,实则是对草木情深,对万物痴心,怕负人负己而不敢生情用情。可陆小曼却不怕,她愿此生花开不谢,在最好的年华里典当一切美丽,释放所有情怀。她喜乐由心,吃穿用度更是随心所欲,她敢爱天下人,也不屑负天下人。

    

    徐志摩爱的则是她的无所畏惧,她的浓妆淡抹,她的笑怒嗔喜。他和陆小曼的相似之处是,两人都为性情中人,敢爱敢恨,可生可死,任何人都无法阻挡他们对爱的追求,以及人生的信念。但他毕竟是读书君子,他一生所求无关功利,而是那遣之不去的文人情怀。

    

    这年春日,徐志摩和闻一多、梁实秋、胡适等人海上重逢,聚集一处谈诗论文,让沉寂已久的心情再度燃起了热忱,重续当年风采。而他内心的“新月”情结始终不减,早在北京时便成立过新月社,光阴不仅荒废了年华,亦蹉跎了雄心。

    

    他说:“文字债欠了满身,《新闻报》《申报》都派人来逼着替他们元旦增刊写文章,……我如学商,竟可以一无成就,也许真的会败家,我学了文学,至少已经得到了国内的认识,我并不是没有力量做这件事的,并且在这私欲横流的世界,我如能抱定坚贞的意志,不为名利所摇惑,未始不是做父母的可以觉得安慰的地方。”

    

    他似乎听信因果,数年来一直疲于偿还情债,而为此疏于文字。如今故人相聚,让他梦回当年,多日迷茫惆怅的心似乎有了些许安慰,找到归宿,也让他从颓废繁乱的生活中暂时走出,与文字交集。

    

    1927年夏日,上海华龙路,新月书店正式营业。胡适为领袖,而徐志摩则是新月的魂。这座金粉之城,亦因了新月书店的到来,流淌着翰墨的芬芳,添了文雅之气。新月书店让这些文人有了灵魂的归依,他们时常云集一处,谈笑风生,研讨文字,亦谈论政治风云。

    

    民国乱世,谁家不历沧桑劫数,谁的人生不是坎坷多难,看惯离合聚散,悲喜无常,新月书店是诗意的栖息之地,是续梦之所。在这里,良朋知交,新词旧韵,皆让人心动,让人感恩。文字成了荒年浊世里一道顾盼悠悠的风景,被珍爱珍惜。

    

    徐志摩从纷乱的生活中走出,在书香里找回了从容气度,尽管短暂,却精美绝伦。他落笔行文,依旧风流洒逸,不拘泥于世事,也不生悔怨之心,更不气馁败落。他的笔下,处处可见风物,字字皆含情意。

    

    都说他风流不羁,四处留情,可他爱一人时则只为一人忠心。他对世事可以迁就忍让,搪塞过去,对情感却认真执着,不肯含糊。他视名利如过眼云烟,但为了陆小曼,为了她的挥霍无度,为了她的阿芙蓉,他甘愿委身红尘,为金钱庸庸碌碌。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还记得年少轻狂时,心怀凌云之志,飘零海外,为拯救万民于水火置身书山墨海,如痴如醉。后为寻心中的偶像,轻易舍弃唾手可得的学位,洒脱任性。误入情海爱河,更是不惧波涛汹涌,翻云覆雨。哪怕无有结果,他亦用尽心性情志,不悔一生。

    

    他待人、待字,皆暖热心肠。他心性明净,哪怕尘虑萦心,亦不落俗流,无论欢喜和忧伤,皆流淌于诗书,刻骨惊心。他单纯良善,于生活中始终像个长不大的孩子,笔墨间却好似沧桑过尽的老者。他的情或许并非用得恰到好处,却真实不虚,无人相及。

    

    这一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完婚,罗帕同心,琴瑟相谐。他们同修建筑事业,之后的人生则是天涯携手,夫唱妇随。林徽因做到了,她要的安稳现世被岁月成全。她当年及时转身,仓促放手,改变了彼此的命运,之后所能做的只是在红尘两岸遥遥相望,尽力不去碰触内心的柔软和伤感。

    

    诗人多情,他年轻时爱慕的女子已名花有主。而他亦是使君有妇,虽有不尽意处,却也是修行千年方换得同床共枕。他知道,纵算有一天一无所有,还有诗歌与之相伴相生,还有陆小曼陪他风雨同行。

    

    是的,那时的陆小曼只是被世相所迷,醉于烟榻之上,碌碌难脱。病痛消磨了她的热忱,让她无心沉静下来去迎合明月秋山,溪云松涛。可她亦画山画水,画花木虫鸟,与它们在水墨上相逢。她亦有美好心愿,她说,时光如雨,我们都是在雨中行走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伞,建造小天地,朝前走,一直走到风停雨住,美好晴天。

    

    人生幻梦,并非她不懂珍惜,游走在现实和梦想之间,难免失落彷徨。徐志摩又何尝不是,他时而在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里俯视众生,时而又落入尘泥,像蝼蚁一样为了责任四海奔波。

    

    我们试图改变生活,却总是被生活改变。一如他,努力让自己从纷乱的世相中走出来,愿在山水自然中找寻灵性和纯美。可有一天,终像断翅的飞鸟迷失在云端之上,再也找不到归程。

    

    多少次,他将她带离迷雾萦绕的烟榻,去往杭州。携手漫步苏堤,泛舟湖心,暂避尘嚣。于柳岸之畔看一次雷峰夕照,在秋月平湖设宴,推杯换盏。那时,也想在寻常巷陌觅得小院,做一对平凡的夫妻,就这样平凡生活,再无诱惑,亦无荒愁。

    

    舟行湖岸,红尘梦醒,归去山重水复,依旧人海浮沉。她重新沉醉于烟榻,吞吐云霞,颓靡不堪。他百般劝阻,继而落入更迷惘的深渊,茫然无措。他不过是想她华丽的岁月从此远离伤害,静美度日。可她宁可永久沉迷,一生一世都不要清醒。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看着至爱之人陷于困境,却又无能为力。

    

    她要的爱,他可以不惜一切,倾心给予。她要银钱,要奢靡的生活,他亦会努力做到。他只是希望她能够改掉恶习,从颓废中走出,养好身子,重见昨日的灵逸,于绘画中寻到本真。不为浮名,只为在人间留几分纯粹,一点性情。

    

    1928年3月10日,徐志摩主编的《新月》月刊问世。他说:“我们这几个朋友,没有什么组织除了这月刊本身,没有什么结合除了在文艺和学术上的努力,没有什么一致除了几个共同的理想。凭这点集合的力量,我们希望为这时代的思想增加一些体魄,为这时代的生命添厚一些光辉。”

    

    山河动荡,像《新月》这样纯文艺的刊物更是难以长久立足。但徐志摩依旧是寥廓苍穹里那颗璀璨的明星,在暮霭沉沉的时代照亮了许多迷失方向的路人,亦在文字的长河里掀起过惊涛骇浪,久久不息。

    

    人世浮花浪蕊终会散尽,唯文字不朽,千秋万代,不可湮没,无有遮蔽。光阴飞谢,往来无心,多少人情风物悄然无迹,独留那空山新雨,明月如洗。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