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下载APP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国风·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其姝,说的是文雅柔婉、温顺美好的女子。她也许没有绝代之姿,倾国之容,更无妖娆妩媚之色。但她正值妙龄,只需要一个浅淡的背影,或莞尔一笑,便足以倾倒山河,令人铭心不忘。

    

    世间女子都有一种美,但这美唯有喜爱你的人可以看到。他会觉得眼前的这个女子便是江山。秦汉霸业,唐宋风流,都不在意,连男儿的大志也可以不要,只愿和她做一对人世夫妻,看山看水,欢喜不尽。

    

    然再美的女子,再清丽的容颜,都将老去。岁月滋养过许多人,亦伤害了许多人,你和我,会同那些走过的先人一样,成为历史。自然万物皆有心,只是有些微薄怯懦,缺了从容的底气;有些明净旷达,潇洒自如。

    

    我用千年修行,换得女儿身,又将用此生修行,换取来世之愿。做一株山野梅花,如此再不惧尘风世浪,无谓离合悲喜,或荣或枯,都安然物外,不受惊扰。所有的含蓄矜持、清冷孤绝,只为了阻挡外界的纷纭,以及无常世事。

    

    如今妙年早已远去,往日的爱恨,与诗相关的梦想,所剩无几。许多事再不做,当真是要来不及了。许多人被扫落在记忆的尘埃里,今生怕是相见无期。不见又如何,我亦不是当年的静女,再无初时的心情。此生若与某个故人有缘重逢,也许相见无语,转身离去。

    

    《诗经》里的《静女》写的则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说的是久远的故事,写的是寻常的爱情。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诗经》本是民歌,所述的亦只是平凡的哀乐。虽平常无奇,却也朴实自然。

    

    想起秦少游的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民间有传说,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迢迢银河,阻隔了这对有情的男女,但他们的爱情忠贞不渝,千百年演绎着别离和重逢,早已无谓长相厮守,朝欢暮乐。

    

    《静女》该是三千年前最早的约会诗。世间男女相爱相悦,他们之间有一种私密,唯彼此懂得其间的快意和惊喜。相见时,心情如春风春花开不尽,言语亦有海棠气息,温软多情。这是一场美丽而神秘的约会,男女之情,也是一种信念,因有了寄托,才愿修身。把最好的自己,给最美的爱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那一日,当是风光旖旎,红尘紫陌行人来往不歇。那位安静文雅、美丽多情的女子,说好在城边的一隅将我等候,又为何有意藏隐,让我独自踌躇徘徊?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位娴静端雅的女子,赠我一支彤管。这彤管有一种明媚的清光,我爱其娇俏的颜色,一如你的模样。彤管是何物?有说是红色的管乐器,也说是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亦有说是一种红色的小花朵。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女子曾从郊野采来茅荑相赠,荑草美好亦珍稀。然而荑草虽美,到底只是草木,何以寄情知心?只因是美人相赠之物,方有了爱意和温情。但凡为她所赠,哪怕是一草一纸,亦有千钧之重。

    

    她美好多情,几番相赠的情义,令其深为感动。他不惜言辞赞赏,流露出对静女的爱恋之情,亦毫不掩饰内心的幸福。此刻的他们,当是微风细雨两相欢,而有朝一日,也可能是落花流水两无情。当下,便是他们的地老天荒。

    

    自古男女定情,或朋友之谊,皆借物相赠,以表真心。南朝宋陆凯《赠范晔》有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他们或摘梅折柳,或赠予金石之物,不分贵贱,只论心意。

    

    《红楼梦》里柳湘莲曾以祖传鸳鸯剑作为定礼,托付给尤三姐。后柳湘莲心中疑惑,误以为尤三姐是品行不洁之人,欲索回定礼。尤三姐一番痴情,被其辜负,在退还鸳鸯剑之时,伤心自刎。

    

    柳湘莲方知她是贞洁刚烈之女子,无奈大错酿成,悲恸大哭。之后,挥剑斩断万千烦恼丝,随了瘸腿道士,出走红尘,飘然远去。

    

    这莺歌燕舞的人间,男欢女爱本就寻常,可因尘世俗礼,而有了牵绊。有情者,必有所碍。纵是相爱相知,也到底会有嫌隙,好梦难圆。宝玉和黛玉前世因缘,今生所钟,他们也算是才貌相配,门当户对。多年缠绵爱恋,也终未修得正果。她回归天界,做她的花神;而他抛弃荣华,流转天涯。

    

    黛玉爱读《西厢记》,但觉得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也是,那“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足以令人心动神摇。她爱的又岂止是书卷中的文辞佳句?她羡慕莺莺敢于冲破世俗的礼教,与书剑飘零的张生相爱。而她钟情于宝玉,却被囚禁在潇湘馆,与几竿修竹诉说心怀。寄愁思于诗文,以血泪报恩还债。

    

    那日听琴后,张生多日不见莺莺,害了相思。趁红娘探病之时,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则回信约张生于月下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那夜,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闻琴音赴约,欲与佳人相见,翻墙而入,莺莺心有惶恐,又怪他行为下流,发誓不见,致使张生相思病重。

    

    莺莺又借探病为由,到张生房中与其幽会。莺莺之心可谓千回百转,亦为此整日神情恍惚,茶饭不思。“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作者之心意,是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有过这样一段美妙的幽会。处在深闺之中的杜丽娘,由《诗经·关雎》而伤春寻春,在后花园中,恍惚梦见一俊朗书生持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太湖石边幽会。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此番际遇,温情缱绻,杜丽娘愁闷消瘦,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请求母亲把她葬于梅树下,嘱咐丫鬟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几年后,柳梦梅于太湖石下拾得其画像,知杜丽娘便是他魂牵梦萦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花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位有情人,结为尘世夫妻。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曾有言:“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宋人欧阳修的《生查子》有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仿佛千百年来,那么多痴男怨女,穿越了苍茫人世,携手逶迤而来。他们因爱,可聚可散,亦可生可死。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光阴流去无声,想来当年的男子,应该在城边的一隅等到了多情的静女。那瞬间的回首,当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唯愿人间有情,岁月不老。愿每个人在似水年华,都有一场“游园惊梦”。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