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靠人才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靠人才
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勾画了中国复兴伟业的路线图,构成了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不但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而且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指南。
这四个“全面”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相得益彰。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在“四个全面”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是全局之纲,具有统领和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服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落到实处,离不开一支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大军,必须能够把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培养造就出来、使用起来,引导激励各类人才忠于职守、敬业务实、攻坚克难、担当进取,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瞄准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提升,抓住的是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强调的关键点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不分城乡和地区的全体人民,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不是某个行业和部门,而是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
“全面”发展对于国家人才队伍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全面”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产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各类创新型人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大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社会工作人才、社会管理人才和公共服务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
习近平指出,“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强调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科技教育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宣传文化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经济建设人才的同时,还要把发展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统筹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呼唤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成。正如习近平所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年前。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有的人未对改革形成科学认识,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面对改革大潮,对改革措施执行不到位、落实不彻底,对改革大局心怀顾虑,缺乏担当。虚与委蛇、敷衍了事的“摇头派”有之,不愿改革、拖拉推等的“梗阻派”有之,为官不为、尸位素餐的“观潮派”有之,反对改革、畏难而退的“促退派”有之。无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还是各项改革任务的组织落实和协调推进,都需要有一批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优秀人才。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按照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的标准,综合谋划、科学布局改革举措。要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引导人才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促进改革措施有序落地、生根发芽,避免“涛声依旧”或“急功近利”。
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由人口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过程。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确保改革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在深化各项改革过程中,集聚和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使之成为改革事业的中流砥柱,从而实现人才发展与改革工作同时部署、协同推进。同时,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的难得机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作为改革的大方向,抓住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攻坚克难,努力推进人才治理体制科学化和人才集聚能力现代化,形成充满人才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全面依法治国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而言,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全面依法治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无疑是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习近平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有两段关于法治的讲话,令人印象深刻。习近平说:“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他还讲道:“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这些重要论述,把法治上升到了保证国家繁荣、昌盛、稳定的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同样,人才发展也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在人才竞争的诸多因素中,法治环境是首要因素。优化人才法治环境是集聚人才、促进人才智能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安全保障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人才才能全神贯注地从事创新创业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环境对人才的鼓励、保护是最直接、最见成效的。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人才工作必须突出法治思维,加快法制化进程,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法治环境,使法治成为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最大公约。
全面从严治党赋予人才事业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才事业,历来都是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才事业不断为伟大工程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伟大工程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回顾过去90多年的历程,我们党从拥有50多名党员起,就源源不断地将无数仁人志士吸引到共同的旗帜之下;在拥有120万名党员时,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拥有近450万党员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中国;在拥有3500万党员的时候,以改革开放催动追赶世界的脚步;在拥有8000万党员的时候,领导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8800多万党员,如何让这支队伍坚如磐石、百炼成钢?如何让这支队伍既有真理的力量,更有人格的力量,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严明的纪律?如何让这支队伍经受住“四个考验”,克服“四个危险”,切实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如何让这支队伍在关键时刻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上?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考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繁重和紧迫。习近平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向全党全社会庄严宣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决心和勇气。习近平在主持第三十三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性,我们党95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严”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新态势,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摧枯拉朽之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净化党员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人才事业发展必须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相适应,将人才强党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任务,更好地为党育才、聚才、用才,把各类优秀人才吸纳进党的各级组织,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把那些危害党的事业、蜕化变质的“害群之马”,坚决清除出党的队伍,从而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各类优秀人才最密集的执政党。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