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
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
习近平指出,“发展的中国需要更多海外人才”;“中国要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新形势下,广招“四方之才”,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世界人才流动的趋势和机遇,着力做好各类国外人才的引进工作。
大力引进外国人才。习近平指出,要“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来得了”,要求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对外国人才在出入境、居留、签证等方面给予方便和特殊优惠;“待得住”,要求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保障外国人才合法权益;“用得好”,要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紧密结合中国发展需要,为外国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流得动”,要求遵循人才国际国内流动规律,使国外人才“能进能出”,能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顺畅流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业发展的“热土”。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来华外国专家的数量和比重都有较快增长。2013年,有超过61万人次的境外专家来华工作,外国专家已占全部引进专家的76%。
但是,我国引进外国人才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例如,我国科研机构中外籍科研人员的占比仍然较低,即便如中国科学院这样的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其外籍员工比例也仅为1.6%,而许多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这一比例均超过10%。习近平强调:“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继续发挥海外华人的作用。在我国引进的境外专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海外华人。为数众多的华裔移民在海外形成了一个中华民族的“海外人才库”。习近平在上海举行的外国专家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其中有一大优势,就是海外有很多华人同胞。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一批人先进来,带着感情进行投资、创业,也带来了海外很多先进的理念、技术。”有关研究显示,尽管向发达地区流动仍是目前国际移民的主要趋势,但世界移民回流开始增多,促进了知识、技术和科技的传播。
面对当今时代的国际人才流动,中国需以大国的自信与开放姿态,采取更为灵活和务实的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海外华人归国投资创业,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下大力气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发展。长期以来,以留学人才为主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一直是我国人才引进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正进入人才回流期,利用海外留学人才资源进入机遇期。越来越多海外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创业和发展。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9000人,迅速攀升至2014年的36.5万人。习近平指出:“实践证明,广大留学人员不愧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不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党、国家、人民为拥有并将更多拥有这样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据统计,目前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72%是“海归”,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也是“海归”。这些归国人才,为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和国防建设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基于对人才回流形势的准确判断,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寄语广大留学人员,“同人民站立在一起、同人民奋斗在一起,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绚丽篇章”。对于今后的留学人员工作,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习近平的这些论述,是对广大留学人员的殷切希望,也为我们加强留学工作创造条件、下大力气引进留学人才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大力吸引来华留学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人数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广大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为深化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习近平对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要加大对来华留学的政策、服务和保障等方面的倾斜,让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和交流,使其成为中外友好的推动者。探索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在我国的就业支持政策,把优秀留学人才留在中国发展,进一步壮大中国的人才队伍。
引进国外人才要有所选择。从总体上看,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非常短缺,特别是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十分匮乏,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国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青年人才,应该成为我们的重点引进对象。
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在习近平阐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点基本要求中,有一点就是“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他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财并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因此,引进国外人才必须坚持高端引领的原则,重点引进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引进国外人才需结构合理。要注意引进人才在年龄、学科、领域等方面的合理搭配。习近平强调:“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尤其要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具备前瞻思维,为中国未来持久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凝聚和储备大量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引进人才重在使用。引进国外人才,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更不能做成引才形象工程。引进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所用。习近平强调,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用”是引进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以用为本,人才实现了自身社会价值,才能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真正用好了,才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继而吸引到更多人才为我所用,形成人才引进的良性循环。
对于外国人才的使用,习近平强调,要“积极营造尊重、关心、支持外国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的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对于留学人才的使用,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
充分使用各类人才,需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塑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唯有机制打通了,才能使人才有效流动到与其素质能力相契合的实际岗位上,做到人职匹配,才尽其用。
充分使用国外人才,需要有海纳百川的用人胸怀和宽松包容的社会氛围。我们要创造条件,为国外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效的物质保障和激励机制。“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唯其如此,方能让每个国外人才在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展其长”“各得其所”。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