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
完善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
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是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前提,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和人才资本的价值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现行人才体制机制中仍然存在许多阻碍人才顺畅流动的弊端,例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干部交流渠道不够通畅,社会上许多优秀人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自由职业者中的人才,海外留学人员和普通工人农民,由于受到体制和身份限制,难以进入党政干部队伍。又如,由于受到“体制内”“体制外”的身份限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以及户籍、工资水平、发展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也阻碍了各类人才的顺畅流动。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人才流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在人才市场的引导、培育、调控、规范和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由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着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除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开放、有序、规范的人才流动制度体系,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良好环境。
人才的顺畅流动需要破除身份壁垒。目前的身份管理制度对人才的流动造成了诸多限制,如体制内、体制外的身份差别受到了编制的制约,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的转换需要非常繁杂的审批程序,公有制与非公有制身份界限难以跨越等。“英雄不问出处”,人才在身份上是平等的,不应该仅仅属于某个单位、部门或者地区,要打通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各类人才之间流动的渠道,形成体制内外、各行各业人才顺畅流动的新机制。
人才的顺畅流动需要打破户籍限制。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指出:“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充分考虑能力和可能,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类人才的自主择业、顺畅流动为创业创新扫清了障碍,让创业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更多人实现梦想的机会。创新创业的关键是人才,而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便是破除禁锢人才发展的各种藩篱,让更多的千里马奔腾。综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核心原因就是人的解放,越来越多的人从土地、单位、户籍的捆绑中挣脱出来,实现迁徙自由、择业自由、创业自由,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拼搏实现自我价值,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消户籍、学历方面的限制,将降低创业、创新人才的生活和落户门槛,方便人才自由流动,为各项事业的发展补充人力资源。
人才的顺畅流动需要完善社会保障。我国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建立于1955年,60多年来,这项制度对于保障各类退休人员生活、稳定干部和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和弊端,例如,原有的退休制度仅仅覆盖了体制内的干部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体制外的绝大多数退休人员并不享受国家制定的退休政策。再如,退休人员按单位管理,退休费用全部由财政或单位负担,使一些单位财政不堪重负。又如,退休费一般以退休前的“最终工资”为基数,无法全面体现工作人员劳动贡献,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工作积极性。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了原有退休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其他就业群体陆续进入这一制度范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一改革的实施对于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保障“双轨制”“待遇差”的矛盾,推进社会养老保障的全民覆盖,打破了人才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流动障碍,促进了人才的顺畅流动,为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的顺畅流动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当前我国各类人才分布不尽合理,大多数人才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基层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是促进人才成长、优化人才布局、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人才向欠发达地区和基层一线岗位流动,不仅需要增强人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需要在人才选拔、使用、培养、职称、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切实解决人才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鼓励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扎根基层、奉献社会。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