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
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人才评价机制贯穿于人才工作全过程,是发现、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在人才开发与管理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借助人才评价机制揭示人才价值,激励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人才,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充分释放人才红利。更好地发挥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在创新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在人才评价机制中,考试招生制度、公开招聘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和院士制度是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人才设置的,体现了对人才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标准。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过程中,对人才评价机制中的这四项制度也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8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对考试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作出了专门部署。会议认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同样,考试招生制度也是人才培养阶段广泛采用社会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招生制度,有助于对进入培养阶段的人才进行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行考试招生制度总体上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其权威性、公平性得到社会认可,对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一是唯分数论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是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三是区域、城乡教学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学生入学机会的平等,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四是考试招生中的附加条件使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等现象时有发生。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其指导思想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认真总结经验,突出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文件明确提出了当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通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体制机制,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要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完善政府监管机制,确保考试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实施。四是要整体设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统筹实施考试、招生和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先行,稳步推进。
继续完善公开招聘制度。公开招聘制度是人才选拔阶段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类人才的选拔主要是通过国家统一分配、组织调配和吸收录用等方式进行,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选录缺乏自主权,各类人才对工作岗位缺乏选择权,造成了大量人岗不相适应、人才资源浪费等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首先实行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人才选拔机制。1989年开始,在中央国家机关部分单位试行中央国家机关补充工作人员考试;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公务员制度,1994年正式推行面向社会公开考试的公务员录用制度。2005年年底,原国家人事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于2006年1月1日起执行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的制度。由于事业单位涵盖的专业范围广、人员数量多、利益牵涉面大,推进改革的难度大速度慢,继续深化改革任务非常繁重。
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公共组织,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新进人员主要采用国家统一分配、组织调配和吸收录用等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选人用人方式符合当时的国情,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2006年以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事业单位陆续改革了人员选录机制,许多部门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益显露,“萝卜招聘”“因人画像”“绕道进人”等现象常常见诸报端,引发不少针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的质疑。事实证明,无论是制度设置还是实际运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确实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不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缺失;考试形式比较单一,考试内容未能全面体现岗位需求;公开招聘信息的发布范围和时间不合理;少数单位不按制度办事,违规操作进人等问题时有发生。
2010年颁布执行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改进宏观调控,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放开搞活、分类指导和科学规范的原则,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
习近平不单就人才队伍作出总体的考虑,对具体的人才类型也有具体要求,比如,习近平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是治国理政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来源,肩负着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做到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坚定信念、任事担当,牢记自己的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经营管理各项工作中。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
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目标任务,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就要继续完善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制度。公开招聘要坚持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既遵循统一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又充分尊重各类人才的特点,做到权限清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监督到位。积极探索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才招聘方式,在考试内容、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录用程序等环节进行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
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是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贯穿于专业技术人才使用全过程并对其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能力进行评价的主要机制,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专业技术人才科学配置与合理使用的重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称制度经历了由技术职务任命制、技术职称评定制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三个发展阶段。从1986年开始实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1994年逐步推行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对于激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其能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毋庸讳言,近30年的实践证明,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仍然存在制度设计不够完善、执行不够规范、结果不尽合理等问题。例如,职称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过分强调学历、资历、年龄和外语等非学术因素;职称框架设计不尽合理,目前职称系列和职业资格并存,适用范围较为混乱;身份壁垒的制约没有打破,体制外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称评审渠道不畅;非学术因素对职称评审干扰过多,学术造假和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等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新兴职业大量涌现,用人主体呈现多元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行职称制度逐渐显现出功能定位不够准确、制度体系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审机制不够完善、综合管理不够到位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200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提出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并且把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成为创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的重要任务。根据中央的部署,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就是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提高评价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强化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推进制度创新,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为各类用人单位合理使用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依据,为广大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开辟广阔通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人才保障。
积极推进院士制度改革。院士制度是我国在专业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中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并且在相关学科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杰出代表进行最高褒奖的评价机制。正如习近平在2014年6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所指出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作为院士制度的前身,我国于1955年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学部和学部委员制度,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酝酿,在1994年正式建立院士制度。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国院士制度在推动科技界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广大院士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防建设和优化国家决策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现行院士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广泛关注、科技界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院士遴选有时受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过多,有的地方和部门让院士称号承载了一些非学术的、带有明显功利性的负担,有的人把有多少院士当作出政绩的一个标志,等等。
在中国科技界,没有哪一个群体像两院院士这样贡献卓著,享有无限荣耀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院士制度的有效运行是直接相关的,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院士制度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我国院士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社会关注”。这些问题需要通过院士制度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只有使制度更加完善,才能真正守住其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根据这些要求,推进院士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是院士制度要回归学术本位。院士的遴选要突出学术导向,要严格按照学术的标准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遴选,努力排除“官本位”“功利化”“学派之争”和“门户之见”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二是优化院士团队的学科布局。我国现有的两院院士大多分布在传统学科,出自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院士明显偏少,与当今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兴学科、前沿科技的层出不穷不相适应,因此亟须改变我国院士团队的学科布局。三是优化院士团队的年龄结构,给优秀科技青年才俊提供更多机会。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目前我国两院院士年龄偏大,平均年龄超过70岁,要在建立和完善院士退休制度的同时,尽快优化院士团队的年龄结构。通过院士制度的改革,要更好地发挥广大院士的作用,更好地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更好地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更好地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