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倒打一耙
面对吴王李恪的讥讽,李承乾干咳一声,说道:“吴王觉得有问题?”
李恪冷笑道:“听说昨日太子在大吉殿指责尚书唐俭,说什么万恶淫为首,那太子是不是万恶之源?”
卧槽,打听得很仔细啊,这都知道。
李承乾淡定地说道:“谁说的?本太子从未说过,孔子曰:食色性也;孟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孟圣贤都说好色人之常情,我怎么会作如此荒唐之语。”
李恪震惊地看着李承乾,让他震惊的不是李承乾脸皮厚,说过的话不认账。
而是李承乾居然能引经据典,这完全不是原来那个李承乾。
难道说...狸猫换太子?
眼前这个李承乾不是真的?而是假的?
长孙无忌也很诧异,他不明白为什么李承乾斗嘴变得这么厉害?
以前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吊打李承乾,占绝对优势,今日屡屡陷入被动局面。
长孙无忌见李承乾牙尖嘴利,马上回到正题,对着李世民拜道:“皇上,不论太子如何狡辩,昨日带兵劫走采女,这是谋反、大逆,请皇上废掉太子!”
李世民没有开口,李承乾却走到长孙无忌跟前,指着长孙无忌喝道:“本太子说了,昨日是父皇为本太子采选,你耳朵聋了吗!”
“父亲为儿子选媳妇,这是我家事,轮不到你来说!”
“你莫不是觉着隋文帝杨坚好,也想学着找一个软弱好控制的人做皇帝,你再垂帘摄政吧!”
历史上,长孙无忌极力推荐李治,就是因为李治好控制。
长孙无忌被气得满脸通红,怒道:“李承乾,你敢胡言乱语,我乃国戚,如何会行篡逆之事!”
李承乾冷笑道:“你若不是国戚,还做不得篡逆呢!那杨坚不就是如此!”
长孙无忌本想狠狠参一本,把李承乾废掉,没想到被倒打一耙,气得他两眼通红。
怒气,源源不断的怒气从长孙无忌身体涌现出来,李承乾全部吸收。
朝中大臣大惊失色,长孙无忌靠着长孙皇后的关系,在朝中树大根深,皇子都在巴结他,李承乾竟敢如此不客气,当面指责。
李世民见底下吵得不可开交,出声道:“没错,昨日朕确实是给太子采选,太子年纪大了,虽然有苏妃,但至今无子嗣,所以朕就替太子再选了一个采女入东宫服侍。”
前年的时候,就是贞观九年,李世民选了秘书丞苏亶之女册封为太子妃,称为苏妃。
这个苏妃的曾祖父苏威是隋朝尚书左仆射,他和宇文述、裴矩、裴蕴、虞世基共同辅佐朝政,时人号称“五贵”。
算是名门之女。
但李承乾不喜欢苏妃,一直丢在宜秋宫晾着,自然不会有子嗣。
对于李世民这个说法,长孙无忌显然不买账,他大声说道:“皇上肯定是觉得家丑不可外扬,但太子所为太禽兽了,请皇上废掉太子!”
底下的程咬金听得直摇头,转身对李勣说道:“这个长孙胖子太不识趣了,知道是家丑还揪着不放。”
李勣附和道:“就是,关他屁事。”
李勣这样说是有私心的,因为他是太子左卫率,统领太子府的所有兵马。
昨天他去平康坊找相好去了,没想到李承乾闹出这么大的幺蛾子。
如果李承乾问罪,李勣也逃不掉。
李世民心中暗道:这个长孙无忌好不懂事,难道看不出朕不想说这个丢人的事情吗?
“右仆射多心了,朕昨日确实是为太子采选,并非为朕自己采选。”
魏王李泰不肯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据理力争道:“父皇,您不能这么偏袒太子,他以后做事会更过分的。”
李承乾指着李泰,眼睛突然就红了,语气悲哀地说道:“魏王,你这个不孝子!”
李泰被李承乾说懵了,明明李承乾抢了李世民的女人,怎么是李泰不孝?
“我不孝子?你才是不孝子!你抢了父皇的女人!”
李泰大喊大叫,他气疯了,身上的怒气远远不断地冒出。
李承乾擦了一把眼泪,声泪俱下地说道:“母后去世的时候,父皇下令三年不采选,你居然忘了!逆子!不孝子!白养你了!”
李承乾劈头盖脸一阵臭骂,李泰被骂得晕头转向。
确实,去年皇后去世,李世民当时很伤心,下令宫内三年不采选,后宫不进新人。
李承乾这么一说,魏征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了。
难道有人故意陷害?
就连长孙无忌也开始怀疑了。
其他大臣也议论纷纷:
“对,皇上去年确实下旨了。”
“如此说来,此事是个乌龙?”
“皇上对皇后情深义重,不会在三年之内采选的。”
“所以昨日确实是为太子采选。”
李世民听着底下的大臣议论,心中很诧异。
刚才的局势很糟糕,老李家眼看就要当众出丑,李承乾居然舌战群儒、力挽狂澜。
这小子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能耐?
难道说,眼前这个太子是假的?
李世民心中突然咯噔一下,他有个很恐怖的猜想。
“好了,都别说了,一场误会,不知者不罪!”
“你们不要再说了,太子也别说了,此事就此揭过不提!”
李世民一锤定音,把李承乾入宫抢采女的事情定了性。
李承乾回到自己的位子站好,刚才一阵左右开弓,吸收了满满的怒气。
魏王李泰刚才被吸收了太多的怒气,感觉身体一阵发虚,脚有点站不稳。
“父皇,儿臣腿软。”
李泰无奈地说道。
李世民知道李泰胖,不耐久站,便让太监赐座。
李泰坐在椅子上,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
这椅子本来是给李承乾准备的,因为他瘸腿,今天却给了李泰。
大臣们各自站好,长孙无忌和魏征退回班列。
李世民继续说道:“好了,商量些正经国家大事吧。”
李世民给昨天李承乾抢采女的事情定了性,不想再说,便让大臣说说朝廷大事。
御史大夫马周走出来,拜道:“皇上,近日天降大雨,谷、洛二河水涨满,溢出流入洛阳宫中,毁坏官家衙门与百姓住房,溺死六千多人。”
“微臣请求皇上从国库中拨付银钱,同时砍伐周围树木,重建官衙,赈济灾民。”
朝中大臣听闻,议论纷纷,没想到洛阳出了这么大的水灾。
李世民惊讶道:“为何溺死这么多人?”
御史大夫马周回道:“因为谷水与洛水泛滥,比往年更甚,又是夜间突至,百姓于睡梦中被冲走。”
李世民面露悲戚之色,感叹道:“居然溺死如此多的百姓,着民部银钱赈灾,同时伐取周围树木重建屋舍。”
御史大夫马周拜道:“皇上圣明。”
李承乾听着,感觉这个提议简直脑袋被驴踢了。
这时,又有一个大臣走出来,此人看起来仙风道骨,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
此人乃是太史局监正李问仙。
太史局和写历史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是看天象的神棍局,一般叫做司天台、钦天监什么的,贞观时期叫做太史局。
李问仙走出来,拜道:“皇上,此次大水,乃是上天示警,请皇上偃武修文,同时约束东宫,以圣德感动上天。”
汉代的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一说,把世间的灾祸和上天联系起来,用来警示帝王要修德。
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约束皇帝的作用,毕竟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者,除了上天神明,谁都管不到。
但是也很扯淡,什么都是上天示警。
特别是,李问仙居然把矛头指向自己,这特么还能忍?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