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文翼细说童子试
贾环醒过来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开去,这让一些人宽了心,也让一些人不免感叹他的命硬。只是这一顿鞭挞,让贾环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方能走动。
而彩云也一直在贾环身边照料,王夫人那边也没让人来打发她回去。于是,贾环每天读书之余,顺带着教彩云识文断字,两个人的小日子就这样腻在了一起。直到年下的一天,金钏给彩云送来一个包裹,里面是彩云的一些衣物用品,并传了话说:老爷让彩云以后就跟着贾环了。
这事对贾环和彩云来说,自是一件好事。只是不知到底是贾政的意思,还是王夫人的主意。这点贾环也不想探究个明白,反正自被打到开始,他连每日的请安都被免去了,倒是乐得个清闲。他想来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去“四海茶楼”了,如今又近年关,按文翼和文瀚对他的关爱也必然会担心,所以便寻了个由头和赵姨娘说,想出府去买些过年的东西,便出了荣国府。
赵姨娘在贾环被打后,是变化最大的一个。一改往日那掐尖好争之心,除了贾环的事她什么也不管不问。贾政来了好多次,她也是避而不见,露出的决绝之心无比坚毅,如是换了一个人一般。都说女人一旦对某人心死绝望,伤到她最在意、最深的底线时,狠起来比男人犹过之而无不及,可见此言不虚。
贾环的童颜白发,一出了荣国府便引来路人的指指点点,无不感到新奇古怪。他的白发不同于一般的老年银白,而是一片雪白之色,这别说是旁人,就是他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何会如此。这又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查,自己感觉身体上也没什么异样,只好就随之任之了。
到了“四海茶楼”,掌柜的自是认得贾环,一边把他迎进了后院,一边让人去报信,见了那一头白发,除了惊讶也不敢多问。
贾环到茶楼后院以前读书的地方一看,发觉这里一切如旧,只是书案上多了一些书籍,也有着布置下来的功课,便坐下静静地书书写写起来。
贾环很专心致志地做着积累下来的功课,就连文翼、文瀚走了进来他都没有发觉。
文翼、文瀚两人本想着好好的质问一下贾环,为何一个多月不来这里,是不是不想好好学了等等之类的话语。可是当他们见到贾环那一头的白发,除了震惊已经问不出别的话来。
过了好一会,文翼才咳嗽了几声,向贾环问道:“你小子是怎么了?这一头白发是怎么回事?”
贾环回过神,对着文翼、文瀚一笑,起身过去问了安,才把那天发生的事简略的说了一遍。听得文翼一张脸突变冷峻,文瀚则是咬牙切齿,恨不得马上就帮贾环出一口恶气。
文翼叹了一口气,说道:“如今你心中有恨吗?”
贾环摇摇头说道:“大哥,小弟心中不恨了,过去的就过去了,我对他们来说本就是一个可有可无之人,以后等小弟长大了,找个机会和我娘搬出来便是,恨来恨去最终苦的还不是自己,何必呢?”
“屁话!”文瀚大喊一声,说道:“这仇不报怎么行?这小子命都差点没了!”
贾环笑道:“报什么报?找谁报?板子是我亲生父亲打的,找他报仇啊?”
文瀚喝道:“就算不找你父亲,也找你那个什么恶嫡母……”
文翼眉头一皱,喊了一声:“够了!文瀚!”
贾环对这文瀚笑道:“文瀚哥哥,小弟知道你关心我,可是这次的事,也不能全说是祸非福,在昏迷的时候啊,还真见到那个老爷爷,他跟我说了几句话,你要不要听?”
“啊!”文瀚急问道:“什么话?”
贾环说道:“他说啊,一个男人的成败得失,真正的其实并不在于你财富拥有的多寡,而在于你是否具备一枚弹簧的韧劲与张力,不在于你身份与地位有多高贵,而在于你是否具备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忍辱负重的果敢。男人优且悠之雅的态势与气质并非你一蹴而就,它是你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是日积月累的最终结果。”
文翼、文瀚听了这话也都沉默了下来。过了一会,文翼问道:“这童子试你还想去参加吗?”
贾环说道:“小弟是想去看看,可是我不知道怎么报名啊?而且,就算是去考,我也想堂堂正正去考,靠自己的真本事去考。大哥你觉得我现在的水平,可以通过吗?”
文翼微微一笑,说道:“你先听我跟你说说这个‘童子试’是怎么考的,你就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考过了!”接着,贾环搬了一张矮凳子坐在他身边,静静地听着。
新汉朝的小试即童子试,俗称为考秀才。就是考生本为童生,考生入选者,则称秀才(或称生员)。本朝的小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或府试实际上是小试的预备性考试,但三个阶段的考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新汉沿明制,府、州、县均设学校,学校是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府、州、县的学生称为生员(或称秀才),新汉沿明制,凡未进学而尚在应考生员的考生,无论年龄大小,自壮艾以至白首老翁,统称童生。童生要取得生员的资格,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由各县的知县(隶属于府的各州,厅则为知州、同知)主持。考试日期通常在农历二月。每当考试的前一月,知县预先出示考试的日期,凡应考的考生,必须向本县的署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三代履历。报考童生必须有同考五人联保,还要有本县一名廪生作担保人,开具保结,叫做“认保”。
廪保的责任非常重,所保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身家清白。凡娼、优、隶、卒之子孙,均不得应试。“娼”,就是□□;“优”,就是优伶,即戏子等伶人;“隶”,就是皂隶(州县衙署中有皂隶两种,凡戴红而圆之高帽者称为皂,戴黑而圆之高帽者称为隶。皂隶虽然连称,但皂的地位高于隶。依清代规定,皂的子孙可以应试,而隶的子孙则不能);“卒”,指军中下等服役之人,不是指士兵。这四种人称为家世不清,必须退役三世以后,始得与平民同等。因为封建时代考试为士子进身之阶,若考取举人、进士,日后博取高官,按例得褒封三代,而娼、优、隶、卒受褒封则有玷名器,所以不许其子孙应考,以绝其根本。本朝还规定,家人、长随、司阍者的子孙,以及剃头、踢脚者的子孙,喜娘、轿夫的子孙,皆称为身家不清,也不得应试(女佣、乳母之子孙不在此例)。
二、不得冒籍。所谓“冒籍”,即不是本县人而冒充本县来参加考试。因为每县学校每次考试录取人数各有定额,而投考的童生各县多寡不等,额少人多者录取难,额多人少者录取易。故额少人多处之童生,往往跑到额多人少的县参加考试,以期易于录取。若外籍人多录取一名,本籍人就少录取一名,这对本籍人不利,故为定例所不许。若有廪保卖情,或受贿而保送非本籍人应考者,准考生或他人检举揭发,证实后廪保要受到应有的惩罚,称为“攻冒籍”。
三、不得枪替。所谓“枪”,就是请人代作;“替”,就是请人代考。当时尚无照相,难以验明正身,只有廪保知道,所以廪保才称为“认保”。
四、不得匿丧。父母之丧服未满而出应试者称为“匿”。若被人检举,即除名扣考,而廪保要受处分。廪保与童生一般是同乡或有亲戚朋友关系,对童生的了解很清楚,才敢给予具结签花押。
县试日期一般定在二月,入试时,考生领到的试卷上印有号码,按号入座,进行四场或五场的考试。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为招覆(或称初覆)。第三场为再覆。第四、五场为连覆。每场考一天,黎明前点名入场,限当日交卷。前两场考诗赋,第四、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讲解。正场录取从宽,例如应试者有一千人,正场出案取七百人,则七百人入初覆场;初覆出案,则取五百人,以此递减,至连覆,剩下人数就不多了。每场考试之后,都要发榜,称为“发案”。前三场或四场榜文把考生的姓名编号写成圆形,人们称为“圆案”,俗称“圆”,或称“团”。取在五十名以内的为第一圈。圈分内外两层,外圈三十名,内圈二十名。也有不分内外,把五十名排为一大圈。圆圈中用朱笔写一“中”字,这个“中”字的一竖还要写成上长下短,好似“贵”字的上部,取吉祥之意。外层正中提高一字写的是第一名,其他名次,由左依次排列。因为卷上的考生姓名是弥封的,发案时只能写座位号,所以被录取的考生称为“出圈”或“出号”。最后一次发榜,才将所有被录取的考生依名次横排,用姓名发案,称为“长案”。第一名,称为县案首。
县试结束之后,由县署造花名册,送交本县儒学署,并呈送本府或直隶州、厅,参加府试。
府试由各府知府(各直隶州的知州,直隶厅的同知)主持。试期多在农历四月。若因故未参加县试的童生,必须先补试一场,才能参加府试。府试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及三代履历,取具同考5人互结,廪生保结等手续和县试略同。只是在府试时,除了原有的一名认保廪生外,还要添派一名廪生作保,称为“派保”。府试共试两场,第一场称为正场,录取后便可应院试。第二场考不考听考生自便。考试终结后,录取第一名的称为“府案首”。府试通过后,应考者便取得“童生”的资格,接着由府(直隶州、厅)把录取的童生名册呈送学院,参与考试,称为“院试”。
童生于县试、府试结束后,接着便应院试。佾生(即舞乐生)可免县、府试,直接参加院试。应试童生,要在该县中再指派一名廪生做保人。被保童生要送银两给这位廪生,称为送贽敬若干。考生之中每5人还要互相联保,若其中一人违犯规定,5人均须连坐,而为之廪保者,黜革治罪。
院试的考场在学政的驻扎衙门,称考棚,或称贡院。考棚有堂,上设公座,堂外甬道东西两侧设考案,以《千字文》横列编号,每额悬粉牌一面,大书某字号,悬灯于上。考案前后左右相距两尺,案脚用长竹编结,以防移动,案上贴纸,上写某子几号。
院试分两场,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为复试。考试内容,本朝初用《四书》文、《孝经》论各一篇,后因《孝经》题少,又从《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中命题。后来规定,正场试《四书》文二、诗一,复试《四书》文、《小学》论、诗各一。各府(州、厅)的考期,由学政悬牌公布,考生必须在考试那天寅时(相当于黎明五至六点钟)到考棚门口集合,点名进场。在点名簿中每人名下详注籍贯、年岁、面貌、三代履历,并由认保廪生保戳,或须亲笔签押,较府、县试更为慎重,以防冒考、顶替等情弊。点名时,认保廪生依次排列在学政两旁,如发现冒考,便当场揭发查实究办。若确系本人领卷的,在唱某人时,认保廪生则须自报其名,应某人保,方能入场。考生入场时所携带的笔墨、食物等都须经过检查,以防夹带,唯有诗韵按规定可以带入。考生入场时发给试卷,各人按卷面钤印的坐位入座。入场完毕,便将大门、仪门封锁。堂上击云板后,试场立即肃静。如果考生人数多,则不发给题纸,而将题目粘于木牌上,派差役执题目牌在甬道上往来行走,使考生自看题目。若视力有缺陷的考生,可在原位起立,请教官将题目高声朗诵二、三遍。在考试过程中,有兵丁严密监视,如有移席、换卷、丢纸、说话、顾盼、吟哦等情弊,一经发现,即予查究。每场考试在当日天黑时交卷,不许继烛。答卷继草稿都须楷书端正。巳时(九至十点),二门上击鼓三声,许饮茶水、上厕所一次。未时(下午一至两点),大门外击鼓三声,堂上巡绰官击云板三声,并高呼:“快誊真!”申时(下午三至四点),大门外再次击鼓,堂上击云板。第一次开门,称为放头牌,将第一批交卷的考生放出。隔一段时间,再放二牌、三牌,以至天黑终场。交卷时,考生将卷面写有本人姓名的浮签揭下,记明自己的座号。受卷官每收一卷,发给一牌,出场时,收一牌,放一人。学政阅卷录取,只凭座号招覆图案。经两场覆试后,被录取的卷子均须铃盖学政关防,发交提调官拆出卷后编号,经核对与编号册姓名相符,然后填榜发案,录取第一名的,称为院案首。
童子试先后中县试案首,府试案首,院试案首为小三元,科举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为□□。院试录取名额,按各地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而不同。新汉朝将府、州、县学分为大、中、小三类。规定:大府二十名,大州、县十五名,小州、县四名或五名。
院试录取的新生,每人必须填写亲供,也就是写自己的年龄、籍贯、三代履历,并要注明身材、面色、有无胡须等,由各属教官审核并盖上印鉴后,汇送学政。学政在贡院大堂召见新生,并行簪花礼,发给新生每人红花一朵(指犒赏钱物),后来不发赏物仅点名而已。留县的称县学生员,拔入府学的,称府学生员。学政公布的各府、州、县的新生名单,称为“红案”。各府、州、县接到学政发下的新生名单后,即通告新生于某日雀顶蓝袍,齐集官署大堂,设宴簪花,并由各府、州、县官率领,到文庙拜谒孔子,又到学宫明伦堂拜见学官,至此,才算正式入学了。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