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的东北社会局势
本文引自东北史地》2013年第6期,原作者栾凡贺飞
[内容提要]元末明初,东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关系错综复杂。首先,元王朝虽然走向没落,但元朝在东北的统治还有一定基础。其次,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红巾军势如破竹,很快发展到东北地区,并东渡鸭绿江进军高丽。其三,高丽王朝、李氏朝鲜对中国东北一直怀有觊觎之心。其四,新兴的明朝要在东北确立自己的统治。其五,元廷北徙,北元政权妄图恢复昔日的大元帝国。其六,女真各部的人心向背对明朝稳定东北统治的意义。其七,失去统治地位的蒙古各部退居大漠,成为终明朝之世的北疆危机。
元末明初,东北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角逐不断,最后的赢家虽然是明朝,但明朝在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与经营上,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
这一时期的东北局势可以分三个阶段,元朝灭亡之前,东北地区的各方势力有:元朝、红巾军、高丽;元朝灭亡之后,东北的各方势力有:北元政权、高丽、明朝;北元灭亡之后,各方势力分别为:明朝、李朝、女真各部、蒙古各部。其间,各种势力交错,
不能完全以时间划分,也不能完全以事件划分。且一一分析如下:
一、红巾军出兵高丽的社会影响
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在全国爆发,世代与元朝王室通婚的高丽奉旨征讨红巾军。
当时,红巾军派出三路人马北伐,东征高丽的红巾军是其中的一支,
这支红巾军的首领是关先生和破头潘。他们为了配合东路军对大都的进攻,对大都形成包围之势,首先绕道山西,进而转攻河北,相继攻克上都、全宁路、辽阳路后,将此作为进攻高丽的基地。这一路红巾军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极大地影响了朝鲜半岛的王朝更替和中国东北地区各方势力的角逐。
从朝鲜半岛的角度来讲,高丽是元朝的藩属国,在行政设置、各级官员任用等方面受制于元朝。元顺帝至正十六年(高丽恭愍王五年,1356),高丽恭愍王恢复本国原来的行政设置,停止使用元朝的年号。对于恭愍王的行为,元朝皇帝声言发兵讨伐。但是,由于红巾军的势力发展迅速,元朝统治者无力对高丽进行征讨。红巾军的反元斗争给高丽王朝提供了摆脱元朝政治控制的契机。
红巾军进军高丽,对当时的东北社会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红巾军出于战略需要出兵高丽,防止高丽对元朝进行军事援助,同时从侧后方对元朝形成夹击包围之势;其次,红巾军的反元斗争,给元朝以深重打击,高丽王朝趁此机会试图摆脱元朝的政治控制,
并为朝鲜半岛李氏王朝的建立创造了契机;第三,明朝建立后,新兴的李氏王朝依附明朝,虽然与高丽臣服元朝的性质相同,却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第四,红巾军占领东北后,并没有建立稳固的统治,出兵高丽失败后,完全撤出东北,使这里仍然是元朝的统治区域。元朝灭亡以后,明朝暂时无暇东顾,李氏朝鲜趁机占领中国部分领土。
明朝皇帝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使得李朝向北扩张的野心得以实现。
二、明朝与北元政权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派遣军队北伐,向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发起攻击。八月,攻克大都,推翻了统治中国90年之久的元王朝,元惠宗(又称元顺帝,名脱欢铁木儿)退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后逃到应昌(今内蒙古的达尔罕苏木)。元朝在退回北方草原后继续保持着政权,这个政权史称“北元”。这时的北元政权,虽然退出中原,返回上都,但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实力。在东北地区,
势力较为强大的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开国将领木华黎的后裔纳哈出。
纳哈出原为元太平路(今广西崇左)万户,曾为朱元璋军队的俘虏,被释放以后回到辽阳,积极参加镇压红巾军。元朝末年,纳哈出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元朝灭亡,纳哈出在金山(今吉林双辽县东北,辽河北岸)一带举兵抗明,元朝的旧部官吏大都聚集在纳哈出的旗帜之下,
特别是元末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明朝以后,其残余势力更是趋之若鹜,号称拥兵数十万,实则二十余万,是故元势力中最强大的一支。
明朝初年,朱元璋把进攻的重点放在西北及北部地区,对东北的纳哈出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进攻措施。直到洪武三年(1370),西北和北部的边境局势逐渐稳定,才开始积极地准备向东北进攻。
朱元璋对辽东采取了招抚与用兵相结合的战略战术。洪武四年(1371)六月,朱元璋派遣使臣到金山纳哈出驻地招降。纳哈出不从,并将使臣拘留不遣。①朱元璋见招抚不成,便决心以武力征伐。
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朱元璋任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总领全军,分别任命颖国公傅友德和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任命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又命前军都督商暠参赞军事,总计20万大军出征北伐。
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冯胜率军进抵通州(今河北省通县),大获全胜。三月,明军主力在冯胜的率领下出松亭关,继续北上,在大宁、宽河、会州、富裕等地修筑城池,作为驻扎基地。闻知明军北上,纳哈出放弃金山老巢,扎营于新泰州(今吉林省前郭境内),并“分兵为三营,一曰榆林深处,一曰养鹅庄,一曰龙安一秃河(今农安伊通河)”②。
五月二十一日,征虏大将军冯胜在大宁留兵5万驻守,率大军直趋金山。明军所到之处,故元将领无不率部归降。六月十一日,驻守在一秃河(即伊通河)的纳哈出部将高八思帖木儿、洪伯颜帖木儿等即率部归降明军,明廷根据其才能高下授予百户等官职,并赐其他人冠带、衣物等,给以安慰③。六月十九日,冯胜率大军到达辽河之东,俘获纳哈出驻扎在这里的屯兵300余人,马40余匹,然后“进师驻金山之西”。六月二十五日,冯胜率明军过金山,向女直苦屯发起进攻。守卫这里的纳哈出部将全国公观童率军归降,
纳哈出的势力进一步瓦解。纳哈出迫于无奈,随后亲自率百名骑兵到蓝玉处约降。
纳哈出归降以后,其绝大部分旧部亦率众归降,如营王失剌八秃儿、云南王蛮子吉儿的、郡王桑哥失里等率众赶至信州(今吉林怀德西北)向明军投降④。明军回师途中,在金山、亦迷河(今吉林省饮马河)一带,还“俘获北奔达达军士遗弃车辆四万四千九百六十三并马数千匹、伤残蕃军二万四千二百二十九人”⑤。但仍有部分纳哈出的旧部继续与明军相抗,至北征结束时亦未完全肃清。纳哈出的归降,在东北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不仅代表纳哈出本人对明朝的归顺,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在东北的故元势力的瓦解。
明军大败纳哈出以后,继续进军捕渔儿海(今贝加尔湖),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大败元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继北元政权昭宗皇帝之后的第二个皇帝,洪武十一年嗣位),后脱古思帖木儿及太子天保奴一起被杀,北元灭亡,故元势力全部瓦解,明王朝初步确立了在东北的统治。
三、高丽及李朝图谋北疆的企图
元末明初,元朝在东北各地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高丽王朝趁机对朝鲜半岛东北的女真各部进行招抚。于此同时,明朝也积极对这里的女真部族进行招抚的工作。其中,斡朵里女真的首领猛哥帖木儿成为明朝政府与高丽王朝争相招抚的主要对象。
明初,斡朵里女真部遭到兀狄哈的侵扰后迁居图们江流域,与高丽王朝形成政治依附关系,获得经济上的大量资助,
高丽王朝还先后让他们迁居阿木河和庆源、镜城居住。除猛哥帖木儿之外,与高丽王朝形成依附关系的还有朝鲜东北境内的其他女真各部。形成如此格局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原王朝———明王朝还没有完全控制当时的东北地区;
二是女真各部对农耕经济区域的依赖性较强,形成了女真各部与高丽王朝政治上的依附关系,经济上的互利关系。为了向北扩展疆域,高丽王朝和李氏朝鲜还相继对女真各部采用封官、赏赐等手段进行招抚。同样,明朝政府也给予女真各部诸多优惠条件进行招抚。
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先后派人到翰朵里女真部族招抚,其首领猛哥帖木儿虽然都没有答应,
但心里已开始倾向于归附明朝。同年九月,在明成祖又一次派使臣前来颁布诏谕时,猛哥帖木儿决定随使臣进京面圣。此次他虽进京朝贡,接受招抚,但其部族百姓仍留在朝鲜阿木河,因此,他对朝鲜的官员表明:
他接受明朝招抚并非与朝鲜决裂,而是时局所逼,因为此时他如果不接受诏谕,恐怕将失去部族。永乐四年(1406)三月,猛哥帖木儿在接受明朝任命的建州卫都指挥使的职位后,
仍未中断与朝鲜的联系,一如既往地向朝鲜派遣使者贡献方物。
此后几年,明朝对其他女真各部的招抚日见成效,朝鲜妄图向北扩张的计划遭到了遏制。朝鲜从此不再信任猛哥帖木儿,
并开始对女真各部实行政治压制和经济封锁,边境冲突屡现。永乐九年(1411),猛哥帖木儿被迫率部西迁至凤州。永乐二十年(1422),鞑靼侵扰女真,猛哥帖木儿向明朝请求迁居至阿木河。重新回到阿木河之后,猛哥帖木儿希望像以前一样既奉明廷,又奉朝鲜,力图改善与朝鲜业已疏远的关系,但这只是他的美好愿望。
女真部族生产力水平较低,经常在边境掠夺汉族和朝鲜人口,这些人口逃亡后被朝鲜解送至明朝,
女真人对此非常不满,便不断侵扰边境,朝鲜女真矛盾不断激化。宣德八年十月,猛哥帖木儿为执行明朝指令,在向杨木答兀索要人口的战斗中死去,同时战死的还有他的儿子阿古。这时他的另一个儿子董山年龄还小,他的弟弟凡察接任都督一职。
后来,由于朝鲜的进攻,斡朵里部的大部分女真人迁到浑河上游的苏子河一带。明朝为了进行有效管理,设置了建州左卫。后来由于董山与凡察为争夺权利发生了内讧。明朝为了息事宁人,将建州卫一分为二,建立了左右两卫,分别任命董山和凡察为都督同知。经过多次迁徙,斡朵里部与建州女真的胡里改部渐渐融合,
成为**哈赤起兵反明并建立后金政权的建州女真。
明朝能够招抚翰朵里等女真各部,既是因为女真各部已厌倦战乱,心向和平统一,也是明朝平定北元之后决心管辖东北地区的结果,
但对朝鲜半岛东北部的领土问题,明朝皇帝的态度就不是十分明智了。
高丽王朝的后期,虽然其统治已属勉强维系,但仍妄图向北扩张。对于疆域问题,朱元璋一方面严厉斥责了高丽王朝的贪欲,
但实则放不下大国身份,还是满足了高丽王朝的贪求,将鸭绿江以南的领土划归高丽王朝。
永乐二年(1403),三散、秃鲁兀等女真部族归附明朝,明王朝在其居住地设卫授官。李氏朝鲜得知,向明朝奏求,要求把三散、秃鲁兀等11**真地域划归其所有,明王朝再次答允。但朝鲜的贪欲没有止境,又提出将居住在此地域的女真部族也归其所属,遭到明朝皇帝的拒绝。
明朝皇帝的这种容让态度,虽然表现了不与小邦计较的大国理念,
实则反映了对领土概念十分模糊的态度。也使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女真人处于是继续依附朝鲜,还是该作为中国边疆民族受中央王朝管辖的两难境地。明朝皇帝认为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受明王朝管辖,那他的领土自然也在明王朝管辖下,让一些领土无关大局,但在对于边疆民族的统治权,
明朝皇帝坚决拒绝了朝鲜的无理要求。
四、明朝与高丽及李朝的宗藩关系
同元朝和高丽的关系不同,明朝与高丽和李氏朝鲜的宗藩关系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的。明朝建立之初,就与高丽王朝互遣使节。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封高丽王王颛为国王,并赐给大统历等诸多赏赐。此后,明朝与高丽之间的宗藩关系正式确立。
明初,明朝与高丽王朝的宗藩关系是曲折发展的。阻碍明高宗藩关系的外在因素在于北元和纳哈出势力的存在,对新兴的明王朝构成威胁,同时阻碍了明朝与高丽的联系。内在因素则在于高丽内部掌权的恭愍王、辛禑王和宰相崔莹等人仍奉行继续依附北元与明朝抗衡的迂腐国策。直到洪武三年(1370)七月,才正式使用“洪武”年号,交出元朝颁给他们的金印,这明确地表现了他们的观望态度。此后,明朝与高丽之间的朝贡关系也并不完全正常,
高丽国王仍然在明朝与北元政权之间左右摇摆。特别是辛禑王时期(1375-1388),更是同北元往来频繁,还曾两度停止使用“洪武”年号,
改用北元年号。
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决定派大军讨伐朝鲜铁岭,高丽王辛禑和宰相崔莹竟然下令出兵,打算与明朝决战。李成桂分析了与明朝抗衡的得失决定罢兵,得到部下的广泛拥护,于是,当高丽军到达鸭绿江威化岛时,
李成桂毅然决然地下令停兵,率领部队掉头返回京都,废黜了辛禑王,先后立昌王和恭让王为高丽国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废黜高丽国王,改国号为朝鲜,并迁都汉城,历史上把这个政权称为“李氏朝鲜”。此后,朝鲜半岛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纵观明代的中朝宗藩关系,经历了与高丽建立、中断、再确立、消极、最后确立的过程,与李氏朝鲜由不平衡向平衡过渡的两个发展阶段。北元政权灭亡以后,
明朝与李氏朝鲜重新确定了自己在新的政治体系中的地位,赢得了两国之间数百年的和平与安宁;明朝与李朝双方边界的确立,实际是双方对彼此主权的承认,它的影响不仅限于明代,而且一直延续至近代。明朝皇帝对朝鲜的册封、回赐以及根据朝鲜的请求派兵援助,朝鲜对明朝进行朝贡、接受明朝颁赐的历法等,都是典型的朝贡国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特征,
而且明王朝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稳定、友好与和谐的。
五、明朝借女真以抗北虏辽东,是明朝的九边之首。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就认识到辽东的重要地位,
对辽东进行了巨大的投入,不惜一切代价营建辽东的军事防御体系,而且对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实行了“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羁縻政策的特点就是,以东北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为基本单位,
任命他们的首领为明朝的地方官,统辖和管理自己的部众,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明朝的统治。明朝的主要方式就是扶持一个少数民族或部族来制约其他的少数民族或部族,
以便限制少数民族的势力过于集中而形成与明朝对立的强大势力。
明朝初年,活动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分为海西、建州、“野人”三大部,具体的分布区域是:“自汤站东抵开原居海西者,为海西女真;居建州、毛怜者,为建州女真;极东为‘野人’女真。”⑦
洪武时期,由于明王朝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平定蒙古各部的反叛之上,对东北地区女真各部的招抚没有达到一定的力度,前来朝贡的女真部落寥寥无几。永乐时期,随着明朝招抚政策的大力实施,女真各部的归附络绎不绝。对于归附的女真各部,明朝“因其部族”建置卫所,“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予印信,俾仍旧俗,
各统其属,以时朝贡”⑧。根据这一政策,自永乐元年始,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诸多卫所。
永乐元年(1403)十一月,“女直野人头目阿哈出等来朝,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使,余为千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有差。设建州卫经历司,置经历一员”⑨。同年十二月,
“忽剌温等**直野人头目西阳哈、锁失哈等来朝,贡马百三十匹,置兀者卫,以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哈为指挥同知,吉里纳等六人为指挥佥事,余为卫镇抚、千户、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⑩。永乐二年(1404)二月,“忽剌温等**直野人头目把剌答哈来朝,置奴儿干卫”輥輯訛。“兀者卫头目脱脱哈等五十三人来朝别设兀者左卫,
以脱脱哈为指挥同知,未合赤吉等为指挥佥事,余为千百户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輥輰訛同年十月,“兀者头目那海、义不扎尼等来朝,设兀者右卫,以那海为指挥同知。设兀者后卫,以义不扎尼为指挥同知……赐诰印、冠带、及钞币衣服有差”輥輱訛。明廷对前来朝贡的女真各部首领及所率之部众,不仅授予大小不等的官职,而且给予优厚的赏赐,所以女真各部归附者甚多。
明廷对女真各部的政策是“本藉女真制北虏”輥輲訛,希望通过对女真的招抚、安置,保证女真部族地区的安定,接受明朝的统治与管辖,使明廷能够全力以赴对付北部蒙古,
并使女真成为明廷对付北部蒙古的有利助手,因此对女真的政策比较宽松。所不同的是,明朝在今吉林省境内所设置的女真卫的数量较多,一方面说明女真民族是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明朝政府对女真各部采取的安抚政策,
顺应了女真各部族的意愿,符合女真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说明明朝统治者之所以设置了数量如此之多的羁縻卫,其目的是分散女真各部的力量,分而治之。明廷本着“设海西抗建州”輥輳訛的目的,设立众多的羁縻卫所,防止女真各部的集聚与结合,
并互相挟制,以免女真各部形成强大的势力,对明朝的统治构成威胁。可以说,当时在东北地区,这一政策的行使是比较有效的。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两个方面,这一政策在制约某个部族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另一些民族或部族的崛起,
如明代建州女真部的兴起,就直接影响了明末辽东的存亡,改变了明末时局,以至于后来成为取代明朝统治的新王朝,这是明廷所始料未及的。
综上所述,元末明初的东北局势错综复杂。以红巾军为主的元末农民起义不仅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而且进军高丽,给朝鲜半岛的社会局势创造了变化的契机。元廷虽然退出大都,
但势力仍很强大,以北元政权与明朝抗衡二十余年。北元政权灭亡以后,蒙古各部占据中国北方地区,一直被明朝视为最大的威胁而来防范。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后被李氏朝鲜取代,并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女真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民族,也是高丽王朝、李朝时刻都想争夺的对象。明朝在对女真民族的统治与管辖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并利用对女真的扶持来制约蒙古各部,促成女真族的发展壮大、满族的形成及清朝的建立,也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