蛱侠铗 第三部 8
“哦?”梁郁秋兴致大起,“但闻其详?”
“两年前我遇见一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看过他带来的西方建筑构造的图册,发现西方的建筑大多以砖石砌筑而成,遇及地震,自是以刚克刚。中国建筑惯以木制,木头的构造虽然不比砖石坚硬,却仍可在千百年中历经多次地震而屹立不倒,诸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如此自可谓之以柔克刚。”
“就像是太极拳。”梁郁秋若有所思。
“不错,就拿太极拳打比方,你在秦淮河岸上所建的房屋构造便是依照了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之道,柔性框架如同太极之以腰为轴,节节贯穿;台基形如竹筏,地震纵如惊涛骇浪,亦能随波逐浪,便如太极之以守为攻,以退为进;还有如同太极推手的斗拱,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说得好极,但你还少提了一些,还有榫卯。有了榫卯,构件便无需钉子连接,遇到外力,便可以改变自身形状来抵消,如同太极之以内力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在内,沾手即发。此外还有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使建筑的重心降低,柱顶、柱脚则分别与阑额、地袱等构件连接,整个柱架浑然如一,这又好像太极拳螺旋缠绕的招式,每当强劲袭来,纵然身体某个部位中招,仍可依靠躯干四肢的齐同挪移来吸纳抵消。将中国建筑喻为太极拳,当真是贴切至极。”
华玄话如流水,莫不拂过梁郁秋的心坎,使得他豁然开怀,似乎觉得一百年没有这般畅快过了。两人相谈甚欢,不由一起开怀大笑,引得旁人纷纷侧目。
华玄一口喝完了杯中的普洱,又给梁郁秋斟满:“十年了,你我都没有变,本以为你现在已经是个四海为家、任达不拘的侠客,没想到你却是成了都料匠。”
梁郁秋听到这句话,没来由地,忽然脑中思绪翻涌,蛰伏着的记忆倏然转醒。
他是北方人士,八岁时,为逃避灾荒,随父母背井离乡,途中父母将仅剩的干粮都留给他后,双双饿死。从此他一个人开始颠沛流离,一路上吃尽苦头,受尽欺辱。若换成别的孩子,只怕早就冻死饿死了,可他硬是撑到了十三岁。
就在这个时候,梁郁秋遇到了他师父,不,应该说是待他恩重如山的父亲。
当时天下才安定不久,邪教刚被挫败,一切百废待兴。尤其是中原武林,迎来前所未有的盛景。稍有资财的百姓纷纷将孩子送往正道门派,使得全国各地许多老字号的帮派一时广纳门徒,大扩户庭,原先的地界也顿时显得捉襟见肘。
所以这些门派为了收纳更多的弟子,纷纷开始扩建门庭。但是大多门派都是远离闹市,有的甚至建在峰崖之上,向周遭扩建的难度极大,而且要顾及部分房屋供以练武的特殊用处,并非所有的工匠都可以胜任。
所以当时便有这样一群特别的工匠,他们原本是武林出身,熟知门派所需建筑的功效,而且艺高人胆大,能够在悬崖峭壁上立柱搭梁。
梁郁秋的师父,就是这样一位专为武林门派建造屋舍的工匠。梁郁秋还记得初次见到他,是在泰山的天柱峰峰顶。
那时自己正在山洞里避寒,突听洞外嘈杂不断,不多时便有一群男子冲进洞来,说此处已是泰山派修建房舍的新址,再不许外人涉足,要将自己赶出去。这时一个年过六旬、精神矍铄的老人拦下众人,取来了食物和毯子给他,还问了他的身世和经历。得知梁郁秋是个孤儿后,老人便问他愿不愿意跟着他走南闯北。
那天之后,梁郁秋就成了这位老人的徒弟,开始跟随着他在全国各地替武林门派建房造楼,虽然还是居无定所,但他终于觉得有了一个依靠。
老人也渐渐发现了梁郁秋拥有超乎常人的算学天赋,便授以他数学和建筑学问。所以小小年纪的梁郁秋,便将《九章算术》、《五经算术》、《缀术》、《木经》、《营缮令》、《鲁班营造正式》等书读得烂熟。还不到十五岁时,再复杂的建筑构造,他只要凭一支笔、一张纸,最多三天时间便能计算完载重,绘出构造图,标明材料和工期。
但若非能从新奇的建筑构造中获得乐趣,对于周而复始的造房过程,梁郁秋早已觉得厌烦。和许多从小流浪,受尽欺负的孩子一样,他心中早已有了别的梦想:成为一名闯荡四海、锄强扶弱的游侠。
梁郁秋求师父传授自己武功,但他师父离开师门已有三十多年,武功早已生疏,唯依稀记得一套练气的法门,其余的武功招式都已忘得干净。梁郁秋好不失望,只得先将那练气口诀记下,暂且打消学武的心思,可上天不负有心人,偶然间竟让他发现了一个学武的好途径。
原来既是替武林门派扩建屋舍,往往就在原址之旁劳作,当身在高处搭梁设架时,不可避免地,常常能看到那些门派在校场上操练弟子,传授武艺。梁郁秋大喜过望,偷偷地将他们的招式默记在心,夜晚休息时再跑到偏僻处习练,配合师父所授的练气法门,自己摸索着练武。以后每到新一处地方,他便偷学当地门派的武功招式。他天赋极高,毅力又坚,长此以往,竟给自己融会贯通了各家所长,渐渐创出了一套仅属于自己的奇特武功。
十六岁那年,他随师父来到浙江括苍山,替括苍派建造新屋舍,也就是同一天,他初次见到了十五岁的华玄。
记得那天他随师父才赶到括苍山脚,便跟着括苍派管事到了南山麓。当管事将自己的规划和预筹费用详悉告诉他们后,梁郁秋即刻取出纸笔,开始核算。正在这时,一名四十多岁的儒生男子带着一名和自己相仿的少年缓步走来。儒生笑着说,不如让他的弟子试试,兴许会快些算出来。
听了这话,师父自然不服气,提出让梁郁秋和那少年比试。那儒生仔细打量了梁郁秋,点头答应。梁郁秋被这儒生轻看,肚子里自然有一股气,心中已将那少年看成了定须战胜的敌手。但那少年却不是一副争强好胜的模样,看起来反倒有些愣头愣脑,很像那种只懂得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梁郁秋当即和那少年到括苍派正堂中执笔测算。谁知那少年握起笔来,便像变了个人,神情专注,眸子闪亮。梁郁秋不敢轻敌,拼尽了全力,结果快了一盏茶的时辰算出,不过两人的答案都精确无比,连四十多年经验的老工匠也自愧不如。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