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麻雀雀落在黄蒿林 二不愣后生起贼心

下载APP

第六章 麻雀雀落在黄蒿林 二不愣后生起贼心

  第二天下午,孙二罗又来了。他沾满尘土的屁股左右拧了几拧坐在炕沿上,右手将烟锅塞进烟袋挖了几下,左手拇指在烟袋外按了按,装起一锅烟抽了起来。他见叶红英不给他拿纸烟,也不放瓜子不拿糖,说:“我觉得旱烟比纸烟好抽,有劲,解馋。你不放瓜子不放糖也对,昨天,吃得我跑肚拉稀,折腾得一晚上没有睡好。”

    

    叶红英扑哧笑了一声,讽刺道:“你不是说喝上凉水不拉肚子吗?”

    

    孙二罗解释说:“光喝凉水,屁是臭点,肯定不拉肚子。但喝了凉水再嗑瓜子再吃糖,说不定就敢拉肚子哩。”

    

    刘金光那样的人令人烦,孙二罗这样的人也不招人喜欢。叶红英不想再搭理他了。

    

    孙二罗坐在炕栏上抽了一阵旱烟,站起身又要喝凉水,问:“你家铜马勺哩?”

    

    叶红英瞅了一眼说:“在外面枣树圪叉上挂着哩。”

    

    “好好的铜马勺挂在枣树圪叉上做甚?不怕让人偷走吗?”

    

    叶红英心想,没有铜马勺,看他拿什么喝凉水。

    

    别看孙二罗是个半吊子,但做起事来挺认真。他到院子里转了一圈,没找到铜马勺,又回到窑里,在盘子中取了一个瓷碗,伸到水瓮里舀了半碗凉水喝了起来。喝罢还不解馋,又打算把碗伸进水瓮里。叶红英赶紧夺过他手中的碗,放到锅台上,拿另一只瓷碗从瓮中舀了一碗凉水,倒在锅台那只碗中,意思是让孙二罗继续拿着锅台上那只他嘴挨过的碗喝水。

    

    孙二罗看了半天,不解地笑着比划说:“那只碗的凉水倒在这只碗里,不等于脱裤放屁,多了一道手续吗?”他看见叶红英这样做了,但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叶红英心想,像孙二罗这样的人,可怜可恨,不讲究一点卫生,现在娶不到婆姨,就这样继续赖下去,将来也娶不到婆姨。

    

    从娘家回来的第二天,红英就开始干家务了。公公不让她干,让她歇着,婆婆说她装新,怕洗碗弄脏衣服。不提装新还好,一提装新她就想哭。她别无办法,只好用干活来打发时光。她说,她一个年轻人,怎么能闲着呢?干家务活是应该的。她心想,你秦海浪看不起我,看不起农村人,离开生你养你的地方,我偏要在这块土地上干出自己的精彩来。

    

    这天下午,红英给公公婆婆说,她想养猪。公公认为养猪是好事情,马上就答应她,明天逢集一定买两只猪娃回来。红英顺便掏出自己积攒的五百元钱,放到炕席上,让公公带上。

    

    说实话,为给秦海浪办婚事,秦家把一点积蓄全花光了。儿媳妇放钱,秦德贵想说让她别放,可又说不起这话,只好歉疚、尴尬地笑着说:“暂时先用你的钱,等秋后卖了粮食,再还给你。”

    

    “爸,什么你的我的,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红英说。

    

    海浪妈满脸堆笑看着红英,喜滋滋地说:“原来养的猪办酒席时杀了。这几天的泔水攒了一瓮,其他的都倒在院子里,怪可惜的。我还跟你爸说过,让他赶紧再捉两只猪娃回来。没想到,咱红英和我想到一块去了。”

    

    秦德贵问红英:“你放下多少钱?”

    

    红英说:“五百块。”

    

    “买两只猪娃用不了那么多钱。”

    

    “家里刚过罢事,手头肯定紧,都放下,想添置点什么,你们自己买吧。”

    

    海浪妈插话说:“娃娃,留着你自己慢慢花吧”

    

    红英说:“家里该买的都买了,暂时我什么都不需要。”

    

    第二天吃罢午饭后,红英跳进猪圈,把里面残留的粪便清理掉,再把猪糟刷洗干净。又弄了一些石灰撒在猪圈里。海浪妈问:“为甚给猪圈里撒石灰?”

    

    红英说:“石灰撒进去可以消毒,猪圈在里面不容易生病。”

    

    海浪妈高兴地说:“我红英懂得真多,我们甚也不懂,从来没见过给猪圈里撒石灰。”

    

    红英说:“等将来有条件咱还要买喷雾器,买消毒液,那时候就不用撒石灰了。只要喷洒消毒液,就可以达到消毒的目的。撒石灰是一种土办法,是没办法的办法。”

    

    太阳快落山时,秦德贵担着两个猪娃上了坡坬。红英接过担子,帮忙把猪娃放进圈里。两只猪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受了惊吓,钻进猪窝,喘着粗气,眼睛盯着外边的动静。

    

    红英温了一些猪食,倒进猪糟。一只猪娃边嗅边走出猪窝,小心翼翼来到猪糟边吃食。另一只猪娃见这只吃食,赶紧撵过来,嘴头拱了几拱,也吃了起来。两只猪开始抢着吃。不一会儿,半槽猪食就被吃了个精光。海浪妈站在猪圈围墙外,看着猪娃吃食,高兴地说:“这两只猪娃买好了,毛黑黝黝的不说还肯吃,刚一会儿就吃得就跟蚂蚱蚱一样。”

    

    公公把剩余的四百四十元钱给红英。红英让家里用,老两口怎么也不肯。他俩没给儿媳妇钱,再花儿媳妇的,心里感到不安啊!

    

    红英窑里只睡觉不做饭。三个人的饭都在公公婆婆窑里做。婆婆和面她洗菜,婆婆擀面她做汤,婆媳俩配合得十分默契。

    

    吃罢晚饭后,红英主动去洗碗。刚开始婆婆不让她洗,俩人总是抢着干。后来慢慢习惯了,觉得谁洗都行。婆婆要洗碗,她就去喂猪;婆婆要喂猪,她就去洗碗。

    

    红英想,一只猪娃花三十元,两只猪娃花六十元,喂上整整一年,每头猪按一百五十斤计算,两头猪共三百斤。每斤卖上三块钱。可得毛利九百元,除过买猪娃的六十元,猪食和工夫不打账,一年下来能挣八百四十元,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十年才能挣八千四百元,辛辛苦苦奋斗十年,还达不到万元户的水平。这几天,她老想怎样才能快速致富的问题,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不知公公婆婆能否同意她这样做。

    

    叶红英经过深思熟虑以后,给公公婆婆谈了自己的想法,她想把全村人都动员起来,给每家买两只猪娃,买猪娃的钱由她垫付,放到各家各户包养。一年下来,猪卖了钱,除过本钱,她拿三分之一,包养户拿三分之二,这样就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她问公公:“秦家川有多少户人家?”

    

    “前村三十二户,后村三十三户,前后村一共六十五户人家。”秦德贵口蹋口算着,“每户买两只猪娃,得六十元。六十五户人家就得三千九百块钱。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这笔钱从哪里来?”

    

    “钱我去想办法,就怕村里人不配合咱。”

    

    “农村人,没见过世面,你给他们办好事,带领他们挣点钱,他们未必能接受。”

    

    “爸,你看这样行不行?咱先拿剩余的四百四十元钱买上些猪娃,谁愿意养,咱就把猪娃给谁,不愿意养也不勉强。”

    

    “这个主意不错,只能先试试看了。”

    

    叶红英不好意思再麻烦公公,独自来到集市上,经过几个小时的挑选,一下买了十四只猪娃,花五块钱雇了一个柴油三轮,把这些猪娃拉回了秦家川。

    

    这次买的十四只和上次买的两只,一共十六只猪娃放在只能养两头猪的猪圈里,显得十分拥挤。

    

    从第二天早上起,红英就到河滩去背石头,早上背五趟,晚上背五趟。秦德贵发现硷畔上堆了一些石头,问海浪妈硷畔上的石头是从哪里来的?海浪妈说一大早起来倒尿盆,见红英背些石头回来,不知要干甚?秦德贵又去问红英。红英说,猪圈太小,弄些石头,想重新垒一个大猪圈。秦德贵说,要垒猪圈你吭一声,这类粗活我来干。红英笑着回应道,爸,我也能干。

    

    村里人都知道叶红英是秦海浪的媳妇,可叶红英刚嫁到秦家川,跟村里人并不熟悉,自然不知道他们叫甚名谁,宣传包养猪娃只能靠秦德贵。秦德贵觉得儿媳妇掏钱买猪娃,赚了钱才拿三分之一,这样太吃亏,于是就没按儿媳妇安顿的办。他挨家挨户说,我们掏钱买猪娃,你们养,挣了钱,刨过成本对半分。他挨家挨户说了一遍,就是没人到他家门上领养猪娃。红英很纳闷,问公公:“是不是嫌利小?您到底给他们怎样说的?”秦德贵只好给红英说了实话。红英说,“还是按我说的办吧,猪娃长大卖了钱,除过成本,分为三份,咱拿一份,包养户拿两份。”

    

    第二天,果然有人来领养猪娃。领养的人不是别人,正是秦海浪的大伯秦德富。秦德富说:“挣了钱咋都好说,万一养死了怎么办?”他担心猪娃没养大,反倒影响两家人的关系。能不能挣钱事小,影响两家的关系事情就大了。这话虽然是自家人说的,但代表了村里其他人的担忧。

    

    叶红英说:“挣了钱,两家按约定分成,赔了算我的。”

    

    农村人挣起赔不起,只要是赔钱的买卖,哪怕赔一块钱,他们都不会去干。

    

    三天后,八对猪娃都被领养走。

    

    叶红英非常兴奋,她让村民包养猪娃的计划已经起步,而且,发展势头良好。秦德贵说出了心中的担忧:“假如他们不好好养,把猪娃养死了,你也赔呀?有没有一个既让咱放心,也让他们操心的好办法?”

    

    红英说:“他们能前来领养已经给咱面子,这也是对咱最大的信任和支持,咱担点风险也值。”

    

    叶红英回到娘家,问母亲:“咱家还有多少钱?”

    

    母亲说:“秦家给了一千块彩礼,平时积攒下五百块,加起来一共有一千五百块。”

    

    “妈,家里钱先借给我。”

    

    “你爸说,这钱谁都不能动,要攒着给你弟弟娶媳妇哩。”

    

    “红果现在又不急着娶媳妇,钱闲着也是闲着,我先拿上用,红果真要娶媳妇,我立马还回来。”

    

    叶长青从山里回来,听说女儿借钱,慷慨地对红英妈说:“赶紧拿出来,娃娃要钱办大事,咱们应该支持。”他又对红英说,“爸知道你办正事,这钱就给你,你不用还了。”母亲给弟弟留钱娶媳妇的心情红英能理解,父亲慷慨支持她的心情她也能理解。她觉得,在任何时候,亲人都是她最好的靠山。她在娘家村其他家户又借了两千元,使用一年除还本金以外,还答应给人家支付二百元的利息。她拿着筹到的三千五百元,高高兴兴回到了秦家川。

    

    一月之内,叶红英用三千三百六十元钱,给秦家川五十六户人家买了猪娃。她包养猪娃的第一步计划已经实现。

    

    叶红英给自己家买了四只,公公婆婆养两只,她自己养两只,新旧猪圈各圈了两只猪娃。

    

    为保证猪娃的存活率,叶红英跑到镇兽医站,询问了有关预防疾病的措施。兽医告诉她,养猪最怕猪瘟传染,此病一来,神仙也没办法。建议最好给每只猪娃注射预防猪瘟的疫苗。她买了一百一十六支疫苗,买了注射器,买了消毒用的碘酒等。把兽医请到她家,给她教会了注射疫苗。她给村里包养的每头猪都打了疫苗。兽医提醒说,其他猪假如不打疫苗,猪瘟一旦发作,也会殃及包养猪娃的存活。红英动员他们买疫苗,一部分愿意,一部分不愿意,有人还说风凉话,祖祖辈辈都养猪,不打疫苗照样能吃猪肉。不愿意买疫苗的有四家,养七头猪。叶红英只好垫钱买疫苗。叶红英要给这四家的猪打疫苗,这四家不反对,可让他们花钱买疫苗,他们坚决不肯。在打第二轮疫苗时,另外五家见叶红英没收这四家的钱,他们也不买疫苗了。叶红英表示,不愿意买疫苗的家户,统统都由她来负担。全村总共一百三十二头猪,均由她负责买疫苗注射,每头打一次的,需花五角钱,打两次,需花一元钱,疫苗钱共花去她一百二十九元五角钱。

    

    叶红英的全部心思都在养猪上,这一年心血没有白费。到快出栏的时候,叶红英多次到集市去打听卖猪的行情。工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联系到了三家买主。村民包养的一百一十二头猪和自己养的四头猪共计一百一十六头猪全部卖给了这三个买主。收购者把一百一十六头猪划分为三个等级,头等猪每头价格定为五百二十元,二等猪每头价格定为五百元,三等猪每头价格定为四百八十元。三个等级完全由收购者按成色、体重和个头来划定。五十八户人家的一百一十六头猪共收入五万八千元。

    

    谁家想多赚钱,就得精心喂养。秦德贵老两口和叶红英共同喂养的四头猪由于海浪妈和红英的精心喂养,均被化为头等。参与划分等级的五十八户人家,其中:头等十三户,养二十六头,获毛利一万三千五百二十元,除过本钱七百八十元,分一万二千七百四十元;二等三十二户,养六十四头,获毛利三万二千元,除过本钱一千九百二十元,分三万零八十元;三等十三户,养二十六头,获毛利一万二千四百八十元,除过本钱七百八十元,分一万一千七百元。

    

    按照春天的约定,除过买猪娃的本钱,叶红英得三分之一,叶红英从头等户中获利三千五百九十三元三角七分;从二等户中获利一万零二十六元五角六分;从三等户中获利三千九百元。从包养户中获利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九元九角三分,再加上自己家挣的一千九百六十元,共获利一万九千四百七十九元九角三分。除过购买疫苗和购买注射器械以及雇三轮、雇人等费用,实际收入一万九千多元。

    

    秦家川人得到了好处,都夸秦德贵娶了一个好儿媳妇,都骂秦海浪没眼光、没良心,家里有这么好的媳妇不珍惜、不满足,还跑到外面胡逛哩。

    

    叶红英在养猪的同时,把对面坪上的承包地规划了一番,征得公公婆婆同意后,种上了白菜、南瓜、洋芋和红薯等。秦德贵说:“往年也种蔬菜,但病虫害就没办法,不打农药不行,打了农药,人吃了又伤身体,真不知道怎样做才好。”

    

    红英是个细心人,她发现穿上黄颜色的衣服蚊子就爱叮,证明蚊子对黄颜色敏感。前年,秦家杀了一头猪,炼了一锅猪油,盛到一个塑料盆子里。猪油炒菜本来很香,可海浪妈一吃猪油炒菜就拉肚子。秦德贵想吃猪油炒菜也吃不成,只好在自己碗里偶尔放一筷子猪油。半年以后,猪油有了哈喇味。秦德贵也不想再吃了。红英说,我看过资料,猪油有了哈喇味就不能再吃,吃了会生病的。海浪妈觉得不吃就糟蹋了,太可惜。红英解释道,糟蹋不了,可以在其他方面用。秦德贵两口听了儿媳妇的话非常高兴,让她赶紧把哈喇猪油拿走。

    

    叶红英把哈喇猪油盆端到她住的窑里,找了一个纸箱,裁成长方形,糊上一层黄纸,把哈喇猪油刷到黄纸板上,再把黄纸板挂到蔬菜地里,看能否粘住虫子。

    

    第二天中午,叶红英来到承包地里,一看黄纸板上粘了一层各种各样的小虫子,高兴地喊道:“我成功了!”

    

    回到家里,红英拆了几个纸箱,裁成大小不等的图形,糊上黄纸,刷上猪油,挂到承包地里。每天去清理一次虫子。

    

    不喷洒农药的蔬菜不就是无公害蔬菜吗?红英制作了一块招牌,工工整整地写上了“无公害蔬菜试验田”。秦德贵两口发现,小白菜即使长大,也很少有虫眼儿。两口子高兴地逢人就夸,我家红英真能行,甚都懂,甚都能做成,哈喇猪油沾虫子,活了这么老小,一没见过,二没听过。

    

    红英买回了红、黄、蓝、绿等彩色纸,打了浆糊,裱糊到纸板上,再刷上哈喇猪油,挂到田间地头,观察各类虫子对颜色的感知度,以便更好地捕捉害虫。她每天都要到地里去,把观察到的情况通通记在笔记本上。

    

    红英利用晚上时间,把村民们组织起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大家,动员他们尽可能不要使用农药,用生活小常识防治病虫害。大家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她的影响,各家各户的菜地里都挂起了粘虫板。

    

    红英在村前公路边,用镢头刨开一个长条,拿白灰工工整整写上“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村——秦家川”。县上没有命名,镇上没有命名,这是叶红英自己给秦家川命的名。

    

    以前,秦家川人种的菜要到十里以外的永安镇的集市上去才能卖掉。自从秦家川被叶红英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村后,菜贩子主动到秦家川来收购菜。既不需要出门,也不需要雇三轮花路费就能把蔬菜卖掉,不能不说是叶红英的功劳。这一年,秦家川每户人家卖菜收入都在八千元以上。加上卖枣、卖杏、卖梨、卖苹果、卖核桃、卖粮食,户均收入一万三千元,人均收入达到了四千元。秦家川一下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镇上给县上汇报工作,典型村就是秦家川。县上给市上汇报工作,秦家川也是样板村。叶红英带领村民致富的事迹上了报纸、上了电视,她因此受到了市、县、乡三级政府的表彰奖励。

    

    (本章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