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湖广急奏!

下载APP

103,湖广急奏!

  宫禁之中大雨倾盆。

    

    这几日乾清宫中连个给吕本送水的人都没有。

    

    堂堂的太常寺丞、天子亲家吕大人,只能拿着自己的乌纱帽去接点雨水喝。

    

    倒霉催的是这玩意还漏……

    

    吕本甚至怀疑朱元璋是不是故意把自己关在这里。

    

    目的就是要活活饿死自己。

    

    吕本打死也想不到,朱元璋已然将他给忘得干干净净的了。

    

    而且由于心情比较烦闷,朱元璋这几日干脆便住在了坤宁宫中,以便跟马皇后说几句话。

    

    这几日,朱元璋面临的可能是在鄱阳湖水战以来,最难做的选择。

    

    究竟是泰然应变,还是抱残守缺。

    

    无论选那样,都将对整个大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只不过就在朱元璋还在后宫纠结的时候,自西面来的一匹快马,彻底打断了朱元璋的思路。

    

    湖广一代今年雨水普遍过早,湖广两地的百姓被连月的大雨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而在这连月的大雨之后,湖广布政使司衙门也察觉到湖广各地长江支流水位暴涨,一场大规模的洪灾极有可能在酝酿之中。

    

    由于水位的暴涨,湖广至金陵的水道都已经几乎被湍急的江水给切断了。

    

    这个时候,湖广布政使也327顾不得道路泥泞,几日之内便发出了七八批的驿卒往京城送信,通知沿岸各地早做准备。

    

    奏报刚一送进京师。

    

    各部堂便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当天晚上便将奏章送到了朱元璋的桌案上。

    

    长江一带后世时是黄金水道,但是在明代,却几乎是无法治理的存在。

    

    至于各朝在江面上修的那点大坝。

    

    但是能有点用,也不至于一点用都没有。

    

    毕竟江面之上水流湍急且雨季漫长,沿岸各地基本就是停留在听天由命的阶段了。

    

    自大明开国以来,朝廷虽然对长江水患没有应对之法,但是朱元璋却剑走偏锋,在各支流上修了不少的大堤,以求能够些许的控制住长江的水患。

    

    ……

    

    ……

    

    在接到湖广布政使的急奏半个时辰之内,六部九卿及胡惟庸、李善长、刘伯温、冯胜等人便匆匆赶往了宫禁之中。

    

    君臣几人在武英殿碰面。

    

    朱元璋端坐正位,也命人给这些大臣们一人发了一把椅子。(befb)

    

    毕竟深更半夜的,这帮人的年纪也都大了。

    

    待众人都将急奏看过一遍之后,朱元璋这才开口道

    

    “根据湖广布政使的急奏来看,这几日洪峰便会抵达江南。”

    

    “而且这一次的洪水恐怕来势不小啊。”

    

    李善长深知此事重大,当即便对朱元璋一拱手而后说道

    

    “启奏陛下,湖广、江南两地乃朝廷财赋重地!”

    

    “现如今,江汉一代已然遭灾,今年必然无力输粮各地,江南一代断不容有失啊!”

    

    大明开国仅十余年,中原一代虽然百废待兴,但是仍旧没有到能够驰援天下粮秣的地步。

    

    除了江汉、江南之外,也就只有蜀中还能向外拨些粮食。

    

    此次洪灾一旦波及江南,届时明年稍有天灾,恐怕便会尸横遍野了。

    

    在场的所有人皆静默不语。

    

    李善长看到眼前的这一幕,不由得深吸了一口气而后仿佛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

    

    义正言辞的看着朱元璋说道

    

    “陛下,倘若洪峰过境江南水道不支,老臣启奏,引江水北溃,淹淮西以保江南……”

    

    在场诸臣一语不发的原因便正是如此!

    

    要救江南,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淮西!

    

    而现在在做之人,除了刘伯温之外,基本全是淮西子弟!

    

    这句话他们说不出口!

    

    刘伯温更不能说!

    

    听到李善长的话,朱元璋不由得双眼微合,良久之后,朱元璋才有些沙哑的问道

    

    “李先生,难道别无他法了吗?”

    

    李善长久掌中枢,自然是知道江南的重要性。

    

    “上位,臣也是淮西人,但今年江南财赋,决计不能有失啊!”

    

    朱元璋今年已然干了太多的大事。

    

    北面用兵建州,现如今徐达跟汤和两人已然北上至大都。

    

    除此之外还广造战舰,另外还要加赋以收天下学童入读识字。

    

    若是现在让江南遭了灾,这不就是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大明更加雪上加霜吗?

    

    李善长看着朱元璋长叹了口气,而后便摇了摇头。

    

    朱元璋看着武英殿后挂着的巨幅《大明堪舆全图》眼中陡然之间闪过一道精光。

    

    这么多年来,朱元璋从来便不是一个优柔寡断之辈。

    

    朱元璋当即立断道

    

    “冯胜。”

    

    “臣在。”

    

    “你即刻持咱的圣旨,去告诉淮西的乡亲们,准备避水,等水退了以后,他们的损失,朝廷会想办法补偿的。”

    

    淮西北接黄河,南接长江,而且淮西以北便是中原,淮西以南则是江南。

    

    这两地无论是哪一个都比淮西要重要。

    

    而且最重要的是,淮西境内支流众多,且有淮河穿境而过,且有巢湖这一个大水桶。

    

    因此自古以来,无论是黄河有了水患还是长江有了水患,都会向淮西泄洪。

    

    如果说长江、黄河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那么淮西便等于是保住了长江、黄河两岸数省之田地使其不至于遭受洪涝。

    

    只有往淮西泄洪,才能将全天下的损失降到最低。

    

    后世人可以戏谑的称之为倒霉。

    

    但是这背后,则是淮西一代上千年的悲惨命运。

    

    这也是为什么淮西一代稍有天灾便会出现大规模的逃荒现象。

    

    他们只是想活下去。

    

    他们的祖辈告诉他们这样可以活下去。

    

    朱元璋是淮西人,知道淮西的乡亲们是何等的痛恨洪涝,但是没有办法。

    

    朝廷只有这一个选择。

    

    在这种时候,朱元璋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早通知淮西的父老乡亲们。

    

    让淮西沿岸各地尽早撤离,早撤一个时辰,大明的损失就能少一点。

    

    当天夜里。

    

    大明宋国公冯胜,不顾湍急的水流,便乘一快船强行渡过了长江,带着一队轻骑,不敢有丝毫耽搁的赶往了可能会受到此次洪灾牵扯的各县.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