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错失雨点一般机会的大明!

下载APP

172,错失雨点一般机会的大明!

  “而这一条鞭法之中,最为关键的,便是确立银本位制度。”

      

      “一旦确立了银本位制度,大明朝廷就可以轻松的发现,以白银为主体的市场中,白银作为一种货币,已经达到了何种可怕的程度。”

      

      “只可惜,最终大明的一条鞭法,最终还是落到了一个人亡政息的下场。”

      

      “这是大明的最后一次机会,最终却在天下士绅的蝇营狗苟之中,彻底烟消云散。”

      

      每每说起此事。

      

      秦湛都不由得有几分感慨。

      

      “在此之前,历朝历代,其实都是以人头收取赋税,但是一旦张居正变法真的落地,这一切都会改变。”

      

      “因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在农业方面,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摊丁入亩,如此一来,朝廷的赋税便会逐渐的转变成多田者多缴,少田者少缴或不缴。”

      

      “如此一来,大明的朝廷就会逐渐拥有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能力!”

      

      朱元璋彻底愣在了原地。

      

      原来秦湛教给自己的办法,本就是在历史上的大明曾今试图用过的办法!

      

      这其实比秦湛是个天才还难让朱元璋接受!

      

      救亡的机会像雨点一般向大明打来,自己的后世儿孙,竟然就这么一一闪过了?!

      

      倘若张居正晚死十年。

      

      不说可以救大明于必灭。

      

      但是崇祯加征三饷之时,绝对不会蠢到去向本就已经快活不下去的佃户加征赋税!

      

      大明或许还会灭亡。

      

      但是这个便宜绝对不会被辽东的那三两个人捡走!

      

      良久之后,朱元璋才堪堪回过神来,怅然若失的问道

      

      “先生,那这个张居正变法的下场是?”

      

      秦湛长叹了口气道

      

      “张居正变法之时,大明朝廷其实已然控制不了天下大部分的白银了”」。

      

      “士大夫们表面上不敢违抗张居正的命令,但是背地里却层层加码,张居正命天下百姓在次年春耕之前结清田赋即可。”

      

      “为的就是要拉长时间避免百姓同时出售粮食导致银价波动。”

      

      “而下面的士大夫却将这一时间层层加码,最终将时间卡死在半个月之内。”

      

      “因此在变法初期,每至天下百姓要卖粮缴赋之时,奸商便会勾结乡绅,压低银价,朝廷又无力平抑银价,百姓只得再次受尽盘剥。”

      

      “直至张居正人亡政息之时,百姓民怨方才稍稍渐熄。”

      

      “而张家很快便被抄家。”

      

      “张居正长子张敬修,不堪受辱,在诏狱自缢。”

      

      “次子,张嗣修发配充军。”

      

      “三子,张懋修投井被人救起,而后绝食被削官为民。”

      

      “其老家地方官员得知消息之后,在圣旨尚未下达之前,便封住张家,致使张家一百余口在府中饿死三十余口!”

      

      言及至此。

      

      小院之中一片死寂。

      

      一模一样!

      

      前几日科举变法之时,礼部的那些混账,何尝不是如此糊弄自己的!

      

      朱元璋的脸上尽是愤怒,一时之间,朱元璋不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大明,还是不是自己认识的那个大明。

      

      自己披荆斩棘,就是想建立一个跟前元不一样的大明!

      

      结果,大明的忠臣,一个个的被骂成了奸臣。

      

      反而那些奸佞得尽了实惠。

      

      北疆者勾结外敌,沿海者私自出海,纵然是深处内陆,也可以大肆盘剥佃户。

      

      而那些替这帮奸佞说话的清流御史们。

      

      一个个却博得了清名,成了为万民称颂的诤臣,忠臣!

      

      这样的大明,又跟自己推翻的那个前元又有什么区别?!

      

      可悲,可叹!

      

      而最终,秦湛的脸上也只剩下了惋惜。

      

      “直至此时,大明也彻底的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

      

      “历史上的王朝有很多,但是没有一个朝代灭亡的原因如同大明这般复杂。”

      

      “崇祯十七年的大明,实在不像是会亡国的样子。”

      

      “但是,最终大明还是亡了。”

      

      “后世人细细的剖析过早已覆灭的大明时,却又无奈的发现,大明或许早就应该亡了。”

      

      “因为大明的每一条灭亡原因,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致命。”

      

      “但是他却又偏偏硬是挺到了崇祯十七年。”

      

      这也是后世人如此热衷于钻研明史的根本原因。

      

      明朝是汉人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同样明朝也由于距离后世并不是很遥远以及印刷业的发达,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史书典籍。

      

      除了明史、明实录,国榷这样的巨著之外。

      

      还有大量的民间资料,后世人几乎可以轻易的查到明朝的任何一个时期的细枝末节。

      

      尤其是当看到那些浩如烟海的明史资料时。

      

      你会清晰的感觉到。

      

      那个时候的人,其实真的距离自己并不遥远。

      

      我们甚至有着几乎一样的习俗,即便是真的穿越,到了明朝官话片区,后人也不必担心语言不通的问题。

      

      总有人动不动拿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说某某地方的方言是正统,一会又是客家人的方言是正统。

      

      但是真正了(钱吗赵)解过历史就会知道。

      

      

      

      他们说的都对。

      

      只要你穿越的目的地是你自己的家乡。

      

      你的语言,一定可以跟当地明代人畅通无阻的沟通。

      

      纵然是在后世都有那么多的方言,指望在大明那个时代有一种方言有着比后世普通话都没有的地位。

      

      本身就是幻想罢了。

      

      清军入关纵然是在过分柜。

      

      他也不可能杀光所有的百姓。

      

      纵然是剃发易服,最终临时拼凑草创的所谓回鹘满文又能如何。

      

      最终,汉服仍旧会重新兴旺。

      

      渊源流长的汉字,仍旧长存。

      

      皇太极绞尽脑汁所创的满文今何境遇?

      

      历史无数次的证明。

      

      片土地上的文脉,绝不可能是仅靠刀枪剑戟就能征服!

    看《支教大明》最新更新章节上9x.com 分享越多,更新越快。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