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冯娟的见解和不足
“赵晗,记性不好,要承认。”柳梦程表示说道,“你的《洪荒之龙》小说后面,读者都吐槽,你吃书,后面记性不好,跟之前剧情、设定有矛盾,这毛病,可不是一个两个人说的。”
“好吧!”赵晗投降,表示,“算我记性不好。”
写洪荒流的小说,主要是靠着赵晗重生前看的不少洪荒的小说的剧情设定。
但众所周知,洪荒又没有一个官方权威设定书,不同作者不同的理解,主要就是一个泛洪荒的世界观。
但具体到洪荒地理、设定、剧情、人物之类的,基本上,会相差很大。
基本上,洪荒属于那种最大公约数,也就是一些最具共识的一些设定,不能违背,让其看上去像是个洪荒流。
就是因为,洪荒流没有标准设定书,所以,吃书自然属于正常现象了。
更别说,但凡是写的文字长一点的小说,几百万字级,吃书是难免的事情。
别说国内的作者了,就是霓虹的连载漫画,篇幅的长的,吃书是迟早的事情。
在赵晗和柳梦程的聊天过程中,冯娟找机会插嘴,显然是抓着难得的机会,在赵晗面前刷印象分。
“老板,文静电脑城的发展,我个人觉得,应该尽可能在国内大城市,建立起仓储和物流站点。”冯娟突然提了一嘴建议。
“哦?说说你的想法!”赵晗露出了好奇心,物流和仓储之类的,在电商行业属于核心。
不过,其实在赵晗来看,国内的大部分商品,快递物流效率极高,快递物流公司卷成那样了,真的有必要自建物流?
或许,鹰酱之类的国家,物流比较昂贵,像是亚马逊之类的公司,自建物流仓储能节约大量的成本。通过控制成本,从容实现电商比线下零售业效率更高。
亚马逊的物流成本,若是在国内看来,那是太贵了,效率是极低的。但是,亚马逊能把商品价格,压低到比鹰酱的沃尔玛超市的平均零售价更低,从而实现,一直相对于沃尔玛增速更快,进而提升了其零售行业的占有率持续的提升。
国内则是既有自建物流的京东,确实在一段时间内,物流派送的效率高,但没有在成本上体现出多大优势。
比如,拼多多用第三方物流,国内第三方的快递物流公司的价格,极其低廉和高效率,把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的专业快递物流公司,专注于做其他方面的事情,后来拼多多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甚至反超了京东。
京东的优势,在于经济上升期,很多人希望更好的服务和售后,于是,服务质量更好的京东,获得了市场青睐。
而后来,全球经济显然是出现了增量的停滞,国内消费者也受到大气候影响,出现越来越抠门,于是,拼多多反倒是比京东要出现了用户规模、交易规模和利润规模三者都是超越。
冯娟不由认真的说道:“在线购买电脑、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普遍有个问题,就是用户信任问题!很多用户,以前没有买过网上的商品,信任度不够!所以,想要建立信任,是需要进行一些更好的服务和口碑的布局的!”
“嗯!”赵晗点头,“国内真正的电商购物的用户,在网民中依然占据少数。应该也就2000万人,实际上,在网上有过电商购物的经历。其他,大部分没有尝试过,所以,有顾虑是大概率的!”
冯娟听到赵晗赞同,很是高兴:“没错!现在电商购物,最大的平台,其实就是淘宝网,淘宝网代表至少六七成的电商购物的消费者群体。
一般的用户,在淘宝店买一些服装、食品、茶叶、酒水什么的,都是可以的,毕竟不需要售后,只要不是假货,就可以了。
但凡涉及到售后的商品,用户不仅仅需要考虑商品是正品,还要考虑售后服务是否能跟得上。
所以,我们需要建起一套在国内各地,尽可能短距离,能投送服务力量的团队。
各种需要售后的商品,我们都能确保,最快速度给用户提供服务。这种服务质量,友商目前是没有的。
即便是线下的实体店,很多还要到店里面联系销售人员,带发票之类的,才会有售后,也是比较麻烦的。
我们在线提交售后,对于年轻人而言,可能比当地找实体店售后更加便利,这种售后的口碑,能给我们提供巨大的护城河。
而随着我们的口碑和销量扩大,电脑主机、硬件、周边和各种消费电子产品,以及家电产品,我们都可以靠着出货量大,可以压低采购价格,且……延迟账期!
手握大量的延迟给供应商付款的账期,相当于手握大量无息贷款的现金。
其实,国美、苏宁等等国内的连锁巨头,都是利用资金账期作为杠杆,然后,快速的扩张门店的数量。
很多店铺甚至是直接买的,而不是租的,相当于占用供应商的资金,无息贷款来不断的扩张自己的门店规模。”
赵晗点了点头,说道:“嗯,零售业本质上共通。只不过,线下的逻辑是门店数量,线上逻辑是流量。
某种意义上,线上的潜力比线下要大的多,国内线下的实体店铺,数量太多太杂,即便是国美、苏宁那种所谓巨头,市场的垄断程度,跟海外的那些巨头,比如沃尔玛相比,是远远逊色的。
国内的国情,决定了线上业务,反倒是比线下容易做,因为获得单个长期持续购买的用户的成本低!
利用供应商的账期,带来的无息资金占用问题,确实可以加速,但要记住,不能过度沉迷财务。
甚至,把资金周转作为目的,利用现金流投资什么地产,什么其他的金融项目,然后,最终资金错配,甚至产生了损失之后,是会出事的!
利用零售带来的现金流,去投资炒房了,如果不能认识到风险,那就是极大的危险,之前赚再多,后面一旦出现了对地产周期预计不足,就会连本带利的亏回去!
地产是一个大概20年一轮短周期,以及城市化程度的长周期的特殊行业。城市化每加深一个百分比,地产行业的潜力就会消失一个百分比的市场。
所有行业,其实,在渗透率不到10%,比如城市化不到10%,那是极佳的景气行业。逐
渐渗透率到20%、30%、40%、50%,很多人感觉到兴奋,似乎越来越有前途似的,但事实上正好相反。
任何一个行业,渗透率到潜在用户的50%以上,其实增长已经到了尾声!
然后,城市化结束后,地产就露出了真面目,一个典型的周期行业,甚至还是类金融行业。这行业,最终比的不是在景气的时候赚钱的能力,而是在周期的萧条时期到来之前,更快的去掉库存,去掉杠杆,手握现金。如果,不能把地产周期研究到极致,那么,地产行业能不碰最好不碰,长远来看,它其实并不是好行业。只不过,短期内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让人误解了这个行业的性质,忽略了其中的风险。”
“老板的意思,是少投资地产?”冯娟不由皱眉,这跟她的一些想法,是背道而驰。
冯娟目前的认知,就是国内地产会走国际上那些发达国家历史上的规律,逐渐从现在低廉状态,逐步会随着经济发展不断的增长。
只要GDP持续增长。
那么……资金成本比较低,比如利用供应商的账期的无息资金,利用得当滚动的扩张,买下一些商铺,在她看来即便是不能赚多少,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吧?
赵晗笑道:“可能我说的太早了,现在还不是真正的地产周期见顶,而是景气扩张阶段!简单说,16年之后,地产方面的资产,大概率只能卖不能买,这不是算命,而是根据城市化的进度,大致上能看到那个时期,城市化比例比较高了,不存在城市化红利之后。
那么,地产这行业,逐渐失去了投资价值,而回归到,住房是居住的,商铺写字楼是只有使用才有价值的阶段。
总的来说,购买一些实用的地产,是可以的!
但一切是以自身需求为目的,不能是为了投资地产项目,而买一些用不到,仅是用来炒房投资的地产。”
作为重生者,赵晗最大的优势是眼光。
能把后来的一些巨头都会犯下的战略路线方向的错误,提前给预知。所以,会规避掉这些错误。
一般的普通层面的商业竞争成败,这是战术层面的成败,团队效率更高,资源更多可能就能赢。
但是,涉及到地产行业,那一定要放在战略的高度,要看宏观周期,而不是被围观,身边的一些现象和舆论所迷惑。
对于一个规模上了一定程度的企业而言,其实,发展速度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规避一些致命的风险。
发展速度慢一点,也就是赚的少一点。
而有些危机和风险,若是不能感知到,那则是致命的。
后来,线下的连锁巨头,国美、苏宁的繁荣和萧条周期,几乎就跟线下的商铺房价息息相关。
如果,商铺的价格一直在涨价,国美、苏宁那种占用供应商的资金,0利息的负债,不断的买门店不动产,扩大了门店数量,在房价上涨时期,这类不断扩张门店数量的零售巨头,赚的其实是房价上涨的钱,能在传统的零售业创造十年百倍的增长奇迹。
但事实上,后来房价下跌的反作用力下,也导致了传统的零售连锁巨头,尝尽了苦头。
地产行业现在可以布局的,即便是08年国内会受到鹰酱的次贷危机冲击,地产行业的价格的成交都会有迎来短期内巨大的冲击。
但是08年国内的潜力还是释放阶段,人均GDP比较低,城市化还在继续,还是有源源不断的非城市人口,变成城市人口,所以恢复起来也是相对比较快。
在09年之后,一波短期刺激,导致了到10年左右,就走出阴影,甚至比08年的巅峰时期还要创新高。
这种短期刺激,立马就起到效果的想法,也就是在还有增量的购房者的前提下才能成立的。
而到了16年之后,其实国内人均住房面积,已经处于世界上及其领先了,人均居住面积40多平米,发达国家就居住面积,也不过如此,甚至很多发达国家人均住房面积还不如国内。那种情况下……指望地产还能像过去那样发展,只能说是刻舟求剑!
后世很多人,不太理解地产周期的原因。
主要是国内地产商业化,主要是90年代末,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之前,商品房是小打小闹状态,并未进入真正的地产行业飞速狂飙阶段,同时,人均住房面积比较低。
而城市化的周期,人均住房面积迅速的扩大的非正常的周期,叠加到了20年左右一轮正常地产周期中。
以至于,让人产生出,房价永远涨,地产是周期?不信,不信,王八念经!
一直到,周期规律完整的产生了,人们才仿佛后知后觉,原来,前人总结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真的,一直只以为有春夏秋,不知道有冬,就叫嚣冬天不存在,那其实是只因为自身只经历过春夏秋,没有经历过冬的经验。
丱从自己过去的三季的经验,得出不存在冬天,那就是后来很多的商业大佬,在长周期的行业犯错误的原因。
这类长周期犯错误,历史上有很多,比如,二战之后的全球航运业,各路船王……就遇到过类似的案例。
船运行业周期几十年,但在过去,很少有人研究航运周期规律。
有大佬根据自己丰富的几十年从业经验,在经历过70年代的航运业的萧条,已经萧条十年了,到80年代开始逆势投资造船,认为行业应该会好转了吧?
结果,整个80年代航运更加萧条,一堆的船王想要熬死了对手,结果不少,自己被对手熬死了。
一直到,90年代,航运业才逐渐重新恢复了景气周期,而90年代的航运景气周期,一直维持到08年左右。
嗯……08甚至有人又忘了航运周期这回事,以为航运业永远暴利赚大钱。
那种,超长周期的行业,可能有人运气好,入职在行业最底部,然后,可能一路十多年二十多年人生春风得意。
有人同样入行一样的行业,却是在行业景气顶峰入职,之后就是盛极而衰,步入萧条,然后,可能职业生涯,一直就是惨惨惨熬熬熬……熬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多年,才后知后觉,见鬼了,还有这么垃圾的行业?
那种长周期的行业,选择大于努力。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