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文化云”
多彩“文化云”
◎ 淄博市淄川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科员 刘人源
2017年8月13日一大早,我刚上班,一位阿姨就走进了办公室,还对我连声道谢:“刘老师,昨天俺上文化馆去报到,参加电子琴班咧,好多人啊!幸亏你帮俺从手机上报了名。这个班不光上课免费,连电子琴都免费给俺使啊,太谢谢你了,真是太好了!”说完,就转身就走了。目送腿脚不大利索,但仍然兴冲冲下楼去的阿姨,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想起一周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我下班回家遇到一位阿姨,她想要参加文化馆的电子琴培训班。因为年龄大,手机上的“淄川文化云”APP的报名约课功能不太会使用,希望我能够帮助她完成网上报名。这不,转眼就到了开课的时间,透过阿姨那喜悦的眼神,我仿佛看到阿姨坐在电子琴前,认真听课练琴的模样。
自“淄川文化云”上线以来,区文化馆公益性培训班“一座难求”。“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战略,奠定了“淄川文化云”平台“百姓点单、专业制单、政府买单”的运行模式。通过平台发布的信息,不仅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居民公共文化需求完成了对接,更打破了以往灌输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群众通过“我要点单”板块随时反映文化生活需求,旗袍秀、茶艺、诗词鉴赏、数码摄影等门类众多的公益性培训相继上线文化云平台。在淄川区公益培训汇报演出的舞台上,摄影班的刘阿姨说:“俺今年60岁,以前从没摸过相机。在网上参加文化云的摄影培训班后,不到半年,俺学会了摄影,学会了电脑,就连小年轻整天说那PS俺都会!以前俺老伴儿光说俺花钱抠抠唆唆。现在啊,俺也买上了照相机,单反的,2万多!俺老伴儿说,没寻思你还攒这么多私房钱!”话语间,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自2017年6月6日“淄川文化云”正式上线,全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居文化中心建设、提升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线下阵地。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文化志愿者的热情参与,越来越多的免费服务送到了群众身边。根据群众需求,电脑、灯光音响、专业乐器、图书、书橱、E农移动影库等文化器材陆续配发到各镇办村居、民间艺术团体,各民间艺术团体年送戏下乡达470余场次。这一切,使更多的群众,分享到种类更齐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贴心、服务更便捷的“文化大餐”。
如今的淄川大地,每当夜幕降临,无论是城区还是村镇,文化广场还是路边空地,随处可见跳广场舞阿姨们的身影。为了引导群众在健身的同时,接受道德的熏陶,我们组织专业人员精心创作编排,将《四德歌》和《淄川好》两首代表淄川形象的道德歌曲与广场舞结合起来,针对群众需求免费送培训下乡,分批对全区的广场舞骨干进行教学培训。
2017年12月19日上午,根据群众在“我要点单”上提出的培训服务需求,我们的志愿教师前往淄川区西河镇文化广场进行培训。可城区到西河镇的道路因交通事故而堵塞,车堵在了劈山附近。手机信号不好,联系不上文化站站长,只能焦急地等待通车。那天气温比较低,我们想,这么冷的天,参加跳舞培训的阿姨们肯定都回家了吧。车堵了近两个小时,等我们到达时已接近10点。出乎我们意料的是,300多位阿姨全都在广场上等着我们。看到我们来了,阿姨们全围了上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哎呀!老师啊,你们可来咧,赶快喝口水暖和暖和吧。”接过水杯,我看到她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埋怨,有的是对文化艺术的渴望与期盼。这一杯水,暖的不只是我们的手,更是我们的心哪。这一杯水,印证了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期盼,更增添了我们服务群众的热情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通过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接地气、聚人气;只有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有保障、有延续。变政府“端菜”为百姓“点单”,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时尚与自觉,才能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