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拯救人类的一次又一次机会”
第十五课 “拯救人类的一次又一次机会”
即将被淹没的图瓦卢
上面这张图片,就是太平洋上的岛国图瓦卢,这个本来默默无闻的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突然声名鹊起。
这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犹如一根放入大海中的头发,最高的“山”也不过海拔5米。走在这个国家的马路上,许多路段建设在仅仅二三十米宽的岛礁上。向左看去大海波涛汹涌,向右看去,仍然是一片汪洋。因为潮涨潮落,这条马路上还常常汪着水。走在这里,人们总是在担心,一个大浪打来,是不是就将整个国家吞没了?
的确,每当大海涨潮时,这里就有大范围的国土被海水淹没。据推算,如果按照现在海平面的上涨速度,50年之后,图瓦卢至少将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而这对图瓦卢就是意味着灭亡,因为涨潮时图瓦卢将不会有任何一块土地能露在海面上。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全球媒体大幅报道这个国家遇到的危机,引起许多人的重视。因为面临危机的不仅仅是这些太平洋岛国,其他国家的大城市,比如,纽约、东京、上海,也都面临着类似的危机。然而,世界各国为承担减排责任的多少而争吵不休,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坎昆气候大会、德班气候大会,一次又一次的会议上,谈判在艰苦地进行着。
到底应该由谁承担责任?
前面说到《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到2012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地说,到2012年,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等等。然而,据2004年联合国的数据,与1990年相比,欧盟的排放量基本持平,美国的排放量增长了15.8%,日本增长了6.5%,加拿大增长了26.6%,澳大利亚增长了25.5%。
气候还在不断恶化,冰山悄然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山脉积雪不断减少,洪水等自然灾害日益频发,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按照这种趋势,人类社会将会面临生存的巨大危机。
面对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人们将哥本哈根会议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表明此次会议承载了国际社会的希望。2009年12月7~18日,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会议的宗旨或目标是达成一个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议,并以此作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后续方案。具体说来,国际社会需要就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达成协议:
第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第二,像中国、印度这样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第三,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现场
第四,如何管理资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资金。
会议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国家应当担负更多的责任之上。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规模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起减排的责任。
例如中国,尽管富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的差距,但因为人口规模庞大,经济发展迅速,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也相当快。我们前面介绍过,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之时,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5%,居世界第一。到了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高达67.2亿吨,远超美国的59亿吨。因此,作为新晋的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中国也应该承担起减排的责任。
然而这种说法未免有为发达国家推卸责任的嫌疑。因为气候变暖并不是近年来的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口占全球25%的发达国家,其二氧化碳历史累积排放量占总量的75%。据计算,从1850~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累积排放量将高达1206吨,而发展中国家只有330吨。因此,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是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哥本哈根会议的结局
哥本哈根会议于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下帷幕,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哥本哈根会议最终没有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与人们在会议召开之前的预期存在很大差距,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不断的努力
在随后的坎昆气候大会、德班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仍然为节能减排的议题争吵不休。
2010年11月在墨西哥举办的坎昆气候大会上,哥本哈根会议留下的僵局依旧,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世界各国依然未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
而2011年12月闭幕的德班气候大会则有了一定的成果。第一点进展是,《京都议定书》得到了捍卫,主要由发达国家构成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将于2013年起执行第二承诺期,并在2012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的量化减排承诺,这就为“后京都时代”确立了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件。同时,会议决定正式启动“绿色气候基金”,承诺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帮助后者适应气候变化。
正因如此,德班气候大会被称作“里程碑”。不过,这次会议仍留下不少问题。首先,发达国家虽然将提出自己的减排承诺,但是他们会承诺减排多少?谁也不知道,而且,一个发达国家——加拿大退出了缔约方。至于另一项成果,“绿色气候基金”的启动,因为欧美经济状况不佳,很有可能遭受无人肯出钱的尴尬境地。
不过,一次又一次的气候大会显示出了世界各国为减排做出的努力,尽管有波折,但是前途仍然值得我们期待。
哥本哈根会议会场外的环保主义者(手中标语上写的是:“我们的气候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执笔唐健)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