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自私与分享
第三课 自私与分享
自私是本能吗?
很多人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是自私的。他们通过不同的角度确认自己的结论,比如说,有了自己的零食或玩具时,小孩子往往只让自己吃、只让自己玩,在家里不愿意和家长分享,在外边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分享。
还有人拿猩猩来做实验:把两只猩猩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由其中一只控制绑有食物的绳子。它可以把食物送给隔壁的猩猩,也可以送到另一间空房间,但握有绳子的猩猩自己无论如何都吃不到食物。结果发现,握有食物控制权的猩猩,干脆动也不动。也就是说,在猩猩的世界里,它们只管自己有没有食物可吃,而不会慷慨地把食物给别的猩猩吃。
自私与分享
考虑到自私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人们往往想出许多办法告诫大家不要自私。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关于地狱和天堂。
一个宽敞的大厅,中央支着一口大锅,锅里面放着一个很大的勺子,锅里面盛满了香喷喷的浓汤,下面烧着旺旺的大火,整个大厅中散发着浓烈的香味。大锅的周围挤满了人,他们个个两腮凹进,颧骨凸出,带着饥饿的凶光,他们拿着盛汤的大勺子,但勺柄太长,谁也无法把汤喝进嘴里。这就是地狱!
另一间大厅与此相同。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个个精神饱满,脸色红润,营养状况都很
好。大家也都拿着长长的勺子,但并非费力地喂给自己喝,而是把勺子伸给旁边的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知足的神情。这就是天堂!
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客观环境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而是在于人和人之间能否和平共处,能否达到对美好事物的共享。心胸狭隘的人,并不懂得分享的美好。他们挥舞大勺、相互争斗,可结果是他们谁也喝不到汤,只能永远待在地狱中,忍受饥饿的煎熬。
这个故事将自私的坏处讲得清楚明白:若人人自私,那么世界将如同地狱。
自私的另一面
但是,作为一种本能,自私并不是一种十恶不赦的罪过。心中只有自己的人,往往只是不够成熟。刚出生的婴儿分不清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外界。年龄越小,越不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因为人生来自私,而是因为幼儿的大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如果给一个小孩讲故事:小明和雷雷一起玩球。雷雷回家吃饭,先把球放在了门后面。雷雷走后,小明把球放在沙发旁。那么,雷雷回来会到哪找球呢?三岁孩子很有可能会答“到沙发旁找”,因为他们体会不到人与人视角的不同,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都知道。
正因为他们心里并没有“他人”的概念,因此,考虑他人感受也就无从谈起,更别说分享与共赢了。
所以,许多自私的人,正是回到了幼年时的“自我透明感错觉”,认为别人理所当然知道自己的想法,不需解释,也不必为他人去做什么。当然,纠正这种错觉的方法也极为简单,多考虑考虑他人,也就很容易帮助别人了。
学会分享
一个好消息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程度越来越深,也就越来越能考虑别人的感受了,分享行为也就多了起来。
自私的对立面是分享。固然分享是人类之美德,然而却绝非难以做到的圣贤之行。心理学对一种名为“利他行为”的现象也有所研究。原来,和利己主义一样,利他行为也被认为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孟子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指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意思就是,如果一个儿童快要掉到井里,任何一个陌生人都会产生怜悯的感情。
心理学对此作出的解释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人们的互助有利于整个社团的发展。也就是说,固然我们每个人都会考虑自己,可置身于更大的团体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为更大的“我”来考虑。例如,帮助了自己的兄弟,有助于整个家族发展壮大;帮助了同学,有助于整个班级更加积极向上。同样,救起一个陷入危险的儿童,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衍与生存。
另一种解释,则指利他行为是出于互惠的目的。这是因为,倘若人人都帮助自己身边的人,自己也将得到同样的帮助。例如,今天我帮助同学解决了一道数学难题,明天则很有可能从他那里获得写好作文的独门秘诀。
无论哪种解释,“利他行为”是一种普遍的行为,不但不难做到,而且是利于自己的理智行动。这就是为什么当代社会强调“共赢”的概念。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即使从心理自适这一点来看,分享也有利而无弊。当你施福于他人的时候,不仅会感受到施与的乐趣,而且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必然也会使自己深受感染,从而享受到更大的快乐。如果太看重自己,以“自利”蒙蔽心智,将丧失分享的乐趣,这该多遗憾!
(执笔林枫竹)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