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常实践】
【第三课 常实践】
历史明鉴
李时珍发现曼陀罗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他花了将近40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他为了探明究竟,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曼陀罗。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
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改变了很多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时代榜样
上万次风洞试验
上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道创造了中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
1970年,宋文骢带领同志们着手某新型歼击机的气动布局研究。
三个月后,第一套带鸭翼的高、低速模型风洞试验就开始进行了。
为了取得精确的气动数据,设计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宋文骢亲自带领布局专业人员,进驻现场,实行三班倒,边试验,边画曲线,边分析,边修改。
高速试验风洞安装在山洞里,试验现场气温很低,寒气逼人。遇上抽风机出故障,洞内空气不流通,令人昏昏沉沉。大热天还需要穿着厚厚的大衣,试验环境十分艰苦。但他们没有退缩,一心扑在方案设计和论证上。
后来,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被成功运用到歼-10飞机的研制中。
1983年冬,歼-10飞机第一期高速风洞试验在四川进行,而低速风洞试验也在千里之外的冰城哈尔滨进行。
一年之中,宋文骢带领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转战在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处理、绘制曲线、结果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中。疲惫和伤病无法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亲情和思念没有让他们留连忘返。在一年的时间里,为选定气动布局方案,他们完成了两轮试验,如此快的速度在国内自行研制的型号中尚属首次。
经过对不同方案的多次论证、研究和评审,新式气动布局方案被确定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
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同年7月,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正是有了上万次的风洞试验,有了百万个气动力数据的分析处理,正是他和同志们无数次面对试验曲线苦思冥想,无数次设计图纸到深夜,才有新式气动布局方案的一举成功。
美德讲堂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古老的中国经典语录中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一个人,只要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终有到达成功的一天。
宋文骢,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正是有了上万次的风洞试验,有了百万个气动力数据的分析处理,正是他和同志们无数次面对试验曲线苦思冥想,无数次设计图纸到深夜,才有新式气动布局方案的一举成功。五十载春秋风华,二十年丹心铸剑,他的心血和灵魂全部默默倾注给了共和国的蓝天卫士,融作了他的体,化作了它的魂。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切成功都是在点滴积淀中最终完成的。然而另一方面,积淀要达到最终的成功,需要人们沉下心,能耐于长时间的默默坚持,假若在中途甚至最后关头放弃,导致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实在是太可惜了。即使是植物的生长,也是要经历一段雨露滋润、天地化育的过程,才能长成、开花、结实。我们的学习也是如此,贵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实践。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不好做,但永远保持一股韧劲,认认真真每天努力,就会不断提高。
实践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同学们,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假以时日,我们的明天与昨天就会有天壤之别。
幸福行动
1.我要观察:在班里开设一个生物角,可以种植一些小植物,也可以养一些小金鱼等,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并记录下来。
2.我要实验:用树叶制作叶画、叶脉书签,用昆虫制作标本,用纸杯做土电话,用易拉罐制作发声筒,用木片、塑料、纸盒、泡沫做船……快动手做实验吧!
3.志愿者行动:开展“我奉献,我行动”的活动,同学们收旧利废,自己动手制作绿色“环保袋”、教室“方便袋”、失物招领箱等,也可将劳动成果赠送给其他班级。
名言链接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陆游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况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刘向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