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立德尚善】

下载APP

【第三课 立德尚善】

【第三课 立德尚善】

    

    历史明鉴

    

    古人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我国优良的礼仪传统中,认为品行高尚的人,个人所能追求的最高的“礼”,就是“内圣外王”,即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要如圣人一样完美无缺,同时又要担负起君王一样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

    

    孔子提倡一个人的德和善,把立德尚善视为人生的大事。立德,其实就是一种不断地如琢如磨的“正己”过程。孔子认为,进德修业,贵在坚持,人生的成败与否取决于自己向上向善的决心和毅力。“进退天下士大夫,不惟其才惟其行”,人生历程,本就是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不断自我完善和自由发展的过程。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不能忘记通过修身立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人”,做一个具有正直品格的人。

    

    榜样领航

    

    人不炼,不成器

    

    杨绛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亦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从苦痛中炼出美德。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道理。

    

    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很重要的教训。他的弟子,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倡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议论风声

    

    天下万事之难,最难的是做人,不会做人的人,是不可能在人生中有所作为的。真正做好人,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地修身养性,“见贤思齐”是以德润身,提高素质的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弯弯曲曲的路要走,有许许多多艰难的事情要做。但一个人如果能够像孔子那样,“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在挫折颠沛之时,就能保持一种完整的人格尊严,以强烈的进取精神坚持理想,弘毅精神。顺遂时,抓住机遇,风风火火地干一番事业;坎坷时,永不放弃,绕过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即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以此奋发图强。

    

    名言链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大学》

    

    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列夫·托尔斯泰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