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下载APP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我对秋天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因年少时的善感,也因它是文人笔下情深的风景。江山晚秋,水畔芦花似雪,小桥上茫茫霜迹,有人忙着收获,有人忙着送远。“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萧索的枯藤老树,竟忘了曾经有过的翠绿繁华。

    

    郑板桥有词:“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原以为他只作画,却也写诗。他道人生难得是糊涂,却也只是因仕途不顺。卖画扬州,闲游烟花柳巷,于酒中寻醉,于画中自醒。一枝一叶总关情,他的一生便是在竹枝兰影中度过。

    

    我所爱的仍是王维诗中的秋,清新如画,空灵若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笔下的浣女,于竹林深处,素布翠衫,说不出的静婉温柔。晚秋庭院,秋风瑟冷,晾晒了衣衫,于厨下生火烹茶煮饭,又是一种端庄娴雅。

    

    人世最美的风景,是炊烟村落,竹舍旧院,桑茶春水,菊圃秋风。最美的女子,仍在三千年前,走过迢遥的依依古道,穿过岁月逶迤的阡陌,在河之畔,在水一方。西风残照,世事如梦,秦汉的宫阙,唐宋的城池,乃至明清的建筑,都已化作尘埃,而她们是尘埃里的花朵,依旧明媚。

    

    《诗经》写春月时令的多,写晚秋凋零之景的少。《诗经》是民歌,亦为礼乐,虽是世俗人家,却是无穷无尽的兴。真实得让人安稳感动,像百花和春风商量着颜色,百姓与春雨猜测着时辰。他们的诗句朴实婉转,他们的情感亦真挚自然,既无浮词,也无修饰,像大地山河那般豁达无私。

    

    《蒹葭》是《诗经》里我极为喜爱的一首诗,千百年来,亦受文人雅士追捧。《诗经》之意是兴,托物起兴,以物来渲染情感,让诗文风姿清扬。“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或借雎鸠于河畔嬉戏唱和,或写桃花怒放之势,或写茂盛蒹葭于风中摇曳,如此便添了诗意,有了深蕴。

    

    蒹葭,芦苇也。芦苇植于水畔,是乡野间最为寻常的草木。它非花非草,远避佳节时令,静静滋长于河沿沼泽处,葱郁繁茂,花开时轻灵似雪。芦苇,与柳絮、浮萍一般,皆是飘零之物,在风中飞舞,聚散随缘,离合有定。

    

    以飘零之物,寄寓情思,亦是恍惚不测,迷离虚幻。情爱缥缈,皆因人心捉摸不定。有缘相遇,还要相知相欢;纵相知相欢,又要相惜相伴,方可久长。蒹葭,飘落于水上,命运不能自主。但它终有根,虽卑微渺小,却不至于寂灭。人之情感亦如此,纵是一场幻影,只作当下的不顺,待机遇来时,仍有良缘等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飘忽,郁郁苍苍也是风光无际,到底让人迷惘。深秋的白露,已凝结成霜。露之为物,转瞬消亡。情之为物,幻化无形。是为苦,亦为乐。

    

    那位女子,在水一方。逆流而上,去寻找她的踪迹,道路漫长。顺流寻之,她又宛若在水中央。她之倩影,迁徙不定,仿佛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明明就在水的那一方,于她的居所,根本无迹可寻。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繁密蒹葭,泠泠露水,若一幅淡雅朦胧的水墨画,一种空灵缥缈的意象。那位曼妙的佳人,在水之湄。他来来往往,匆匆将她寻觅,奈何道路险阻,难以攀附。她亦是来去飘忽,行踪渺茫,待你顺流找她,她又在水中的岛上。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稠密,白露未干,这位佳人啊,在水的那一边。他知道路险阻难求,仍锲而不舍,只为换她一次转身,一个回眸。一切悲喜得失,尽在这来往的寻找中。她似花非花,如雾非雾,他几番决意相寻,虽无缘谋面,却不气馁。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无形之万物,到底有情有灵。情如花枝,万千繁花,且寻一枝属于自己的,要有缘,又需静。

    

    曹植有诗:“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这位南国佳人,一如在水一方的女子,形影飘忽,令人无处可觅,无从知晓。世间美好的物事,若春花秋风,存在于茫茫天地,又辗转难寻。

    

    古人视《蒹葭》为劝人遵循周礼,或惋惜招引隐士而不可得。《诗经通论》云:“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今人则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多情的男子追求水畔的佳人,他不惧阻隔艰险,往来不疲,有欣喜,也有失落。这位佳人可望而不可即,但这一切并不能动摇他的爱慕之心。

    

    世间人心骤暖忽寒,缘有起灭,妄念不实。若无相知之人,未免太过寂寥清冷,纵有雄韬伟略,亦要有赏识惜才之人。姜子牙年过古稀,垂钓渭水之滨,遇见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后辅助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成就万古基业。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刘备曾三顾诸葛亮的躬耕地卧龙岗,其诚心打动了诸葛亮。最终诸葛亮答应出山助他建功立业,平定天下。

    

    也许,有一位像姜子牙和诸葛亮这样的贤士,隐居于水滨,有旷世之才,却不愿出山。他苦于相求,唯才是用,愿得贤臣辅佐,治国安邦。

    

    也许,只是一位农家少女,家住蒹葭水畔,素日里忙于采捞耕织,无闲暇静赏两岸秋光。她采蒹葭编织岁月,挑河水浇灌草木。他寻她于悠悠水畔,苍苍蒹葭,百般相阻,迷离失措;她却是安然静好,物我皆在。

    

    贾岛有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千年前的贾岛,不知去深山寻找哪位隐者高人。贾岛心性散淡,是个与佛结缘的诗人。他之寻人,自不为求贤,或许只为去和隐者下一局棋,喝一壶茶,论一首诗,又或只是参禅修心。

    

    山中岁月,雾绕云深,隐者行踪莫测,往来云海松涛,就连童子亦不知他去了哪里。虽知在此山,却缥缈无际,也许醉于林泉下,枕着松石入梦;也许杖游山水,倚竹长啸,不知归路。寻者之心,落寞惆怅,虽不似《蒹葭》那般急切,但内心亦有跌宕,更有向往和羡慕。

    

    我心轻浅,有退隐南山之意,才情疏淡,亦不求凡尘知音,或撰文留名于世。故觉《蒹葭》是一首美丽的爱情诗,是一位痴情男子,对梦中女子相求的心意。人世情意悠悠,缘分自当随喜,岂可尽如人意,只求无愧于心。

    

    他还在蒹葭苍苍的河畔,寻寻觅觅;她在秋水一方,走走停停。虫鱼鸟兽,草木山石一直在,他们也在。看似无所获得,实则相望相安。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