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下载APP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经·小雅·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论语》中,孔子有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意为,须先有孝悌,再论诚信,亦要宽容博爱,接近有仁德之人。唯有做到这些,再学文时,才会心生锦绣,不偏不倚,不似那无根之草,飘浮无着。

    

    孔子亦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文化,其核心是仁,而孝悌更是仁之根本。孝悌亦是整个中华文化之本,是华夏子孙贯穿身心之血脉。几千年来,在这泱泱大国、悠悠历史中,不曾改变。

    

    《毛诗序》曰:“《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这篇《常棣》,通过描述宴饮之乐,体现“孝悌”之“悌”。此诗的作者及故事背景,历来存有争议。西周初年,出现过管叔和蔡叔的叛乱。二人与周公本是兄弟,直至手足相残,骨肉离散。故后人认为是周公所作。

    

    “常棣之华,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孝者,于亲于长,拳拳以待;悌者,于兄于弟,殷殷携手。《梁书·武陵王纪传》:“友于兄弟,分形共气。兄肥弟瘦,无复相代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愉之日。”说的便是兄弟之间,虽形体为二,但气貌相通,品性亦相似。

    

    让枣推梨,讲述的是兄弟友爱,互相礼让之事。王泰幼时,祖母分枣和栗子,诸人都去抢,唯他不抢,只等大家拿完,他再去拿。孔融让梨,亦是说兄弟间的礼让谦和。手足之间的亲近,如桃李相倚在春风陌上,不可分离。

    

    兄肥弟瘦之典,则出自《后汉书·赵孝传》:“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人一旦遇了灾劫,至生死攸关,以命相抵时,也只有亲兄亲弟,会舍生忘死。

    

    赵孝弟弟为饿贼抓获,赵孝听说,绑了自己,来与盗贼商量,说自己更肥硕些,让他们放了弟弟,来食自己。贼人闻言大惊,放过兄弟二人。的确,这种忘却生死的真情,纵是贼寇,亦为之感动。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死亡逼近,唯兄弟深念;暴尸荒野,唯兄弟辛苦找寻。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真到了无路可退,存亡之秋,唯兄弟可共,素日的朋友,何处托依?

    

    然而,对友对人,亦不可怨恨强求。朋友之间,也有许多可亲可敬之人,所谓“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若遇生死大限,他亦有亲眷,有牵念,怎可为了外人,乱了自家之本?故看透之人,不多强难;懂得之人,心生慈悲。世间万事,原本有此定律,能求则求,当止则止。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兄弟之间,偶有不和,多生嫌隙,甚至几月不理对方,但有了外来威胁,立刻冰释前嫌,齐心抵挡。而朋友再亲好,关键之时,也或于事无补。唯夫妻亲密无间,兄弟肝胆相照,诸多井然有序,才算治家有道。正如《大学》中所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古人用“芝兰玉树”喻人家子弟优秀,出人头地。当年谢安问:“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谢玄答道:“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子弟优秀,就好似亭亭玉树,郁郁芝兰一般,可光辉门庭。

    

    谢安身为东晋名流,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被称为“江左风流宰相”。原隐居东山,后出仕。在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谢家子弟厥功甚伟。谢安平素亦用礼节来教导子弟,留下许多风雅。亦正是如此,成就了谢氏一族,其家族子弟秀茂,不乏才俊。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虽是写史怀古,于诗中所见,当是谢家的繁盛荣耀。这里的王家,亦为名门望族,不乏人杰。王羲之被称作“书圣”,其子王献之、王徽之诸人,也皆是著名书法家。没有孝悌为本,兄弟齐心,则没有大家望族,书香门第。

    

    三国曹氏父子,也是留名史册,文章彪炳。几人之中,论文学成就,以曹植为高。南朝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亦是才高八斗的由来。

    

    其父曹操,其兄曹丕,虽各有建树,但比起曹植之文采,犹见不足。在曹丕之前,还有一个曹冲,幼时便才智过人,有“曹冲称象”之典故,家喻户晓。然其才高不寿,于十三岁时便夭折。曹丕亦言:“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仓舒即是曹冲之字,可见其聪慧不凡,极为过人。

    

    曹家父子虽不凡,终不算和睦之家。最后被司马家夺权,建立西晋,大概也是这个因由。王士禛尝论汉魏以来诗家,堪称仙才者,唯曹植、李白、苏轼三人。曹植因为才高,生出不少烦恼。

    

    《世说新语》记载,曹丕妒忌曹植才学,命其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将被处死。曹植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可见其词采灵思,不同凡响。自古手足之间,或为江山,或为美人,亦有许多纷争,乃至反目之事。

    

    宋代“三苏”,父子皆工文字,于散文方面,更为均衡,悉数排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其才又以苏轼为高,无论诗词歌赋,书画音律,皆出类拔萃。

    

    苏轼著名的《水调歌头》,序中有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即其弟苏辙。纵沦落天涯,兄弟各居一方,不忘挂念,足见情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兄弟虽远隔,各自相安,又怎管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古代文人笔下,颇多思亲之句,杜甫《月夜忆舍弟》,即于战乱之时,回念亲人之作。“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字句间,真切的关怀,唯有借月思人。或他也在望月,唯此孤轮,映见别离,一如白居易诗中所言,“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常棣》中,藏着许多道理,皆为至理之言,其劝勉之心,亦为深浓。“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经过了风风雨雨,怨恨情仇,到了该放下之时,亦当坦然放下。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人生如这一窗的风雨,有所悲,亦有所喜。也繁闹,也冷清,也亲近,也疏离。

    

    而今身侧,既无良人,也无知音,更无兄弟相携。独坐楼台,倚着诗书,看一庭繁盛的草木,几窗烟雨,过去的终将过去,将来的亦会到来。我也只是一个时代的过客,我在或不在,皆是天地祥和,岁月长好。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