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红灯笼高高挂 家家户户有钱花
叶红英觉得,挣钱固然重要,但教育也不可忽视。秦家川应该有一所像样的小学,既可以吸收本村的孩子上学,也可以吸收外村的孩子上学。
秦家川学校原来设在村委会院内,虽说后来隔了一道墙,但村委会接待客人,洽谈生意,人来车往,吵闹鸣笛,对学生上课影响很大。遇紧急事情,要用村委会的高音喇叭通知,影响更大,为此,校长多次建议,在学校上课时,禁止使用高音喇叭。叶红英多次强调,在学生上课期间,杜绝使用高音喇叭,除非遇到十万火急的情况。她说归说,下面人做归做,为了方便,各强调各自工作的重要性,高音喇叭干扰上课的事还是屡有发生。
学校对村委会工作也有干扰,村委会这边开会,学校那边播放广播体操,这边只好等广播体操做完再开会。村委会这边洽谈生意,学校那边要么上音乐课,要么上体育课,搅得人心烦意乱,对客人也不尊重。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师待遇得到了落实,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村民逐步认识到培养子女的重要性,原来不上学的娃娃,都又回到了学校。学生增多,座位有限,桌椅板凳一加再加,还是不能满足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修建一所小学的建议提到了议事日程上。经村委会研究决定,在秦家川后村头选择一块平地修建秦家川小学。田明亮自告奋勇承建,因为他已经拥有了一支正规的建筑施工队伍,修楼盖房不在话下。田明亮声称,修建秦家川小学,他分文不挣。这正符合大家心愿。秦家川人都知道,田明亮是叶红英的同学,这完全是看在叶红英的情面上。叶红英心里很矛盾,她知道田明亮是冲着她来的,可又无法避身。为了秦家川娃娃上学,她考虑再三,这个面子她还是舍了,因为,她是秦家川的村主任,秦家川的一切才刚刚起步,非常需要别人的帮助。
经过八个月的施工,秦家川小学落成。他们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学校顺利搬迁至新校区,这是叶红英办的又一件大事。
秦家川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前有碧绿的湖水荡漾,村后有茂盛的牡丹开放。每年初夏,常常吸引来赏花观景的不少游客光顾。叶红英由此联想到,假如能把外地游客留在秦家川住上一到两天,吃、住、行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叶红英动员全体村民,每户至少腾出一眼窑洞供游客住宿。这话说了半月有余,只有几户响应。她又想出一招,征得村委会各位委员同意后,分别告诉各家各户:凡腾窑洞的家户,被褥和被套床单枕头枕巾均由村集体统一配发,腾一眼的配一眼,腾两眼的配两眼。多腾不限,不腾也不勉强。一眼也不腾的家户,当然就享受不上这种待遇了。
叶红英发现村民心有疑虑,一是配上铺盖,到底有没有人来住。二是家里住外人,多少有些不习惯。叶红英把村民们召集到村委会,给大家算了一笔细账。
叶红英说,每位游客住一晚上,收住宿费二十元,一日三餐,早餐每人收五元,午餐、晚餐每人各收十元,娱乐费每人收五元,在咱这里消费一天,就能收入五十元。一眼窑洞安排上四个客人,一天收入就是二百元,十天就是两千元,一个月就是六千元。村上留三分之一,也就是两千元。家户留三分之二,也就是四千元。除过饭钱,就是纯利润。客人在谁家住,由谁家负责管饭。自己平时吃什么,就给客人吃什么,只要诚心待客就行。
凡需要住宿的游客,统一到村委会登记,由登记员进行分配,再由等候在村委会的服务员把游客带到家户入住。
参加秧歌篝火晚会之前,主人把红绸和彩扇发到客人手中,客人跟着主人学扭秧歌,以便晚上参加秧歌演出。
秧歌篝火晚会结束,秧歌队分四路到各家各户转院,让客人跟我们一道,亲身体验一下陕北人闹秧歌的场面。
村民们见有利可图,便纷纷行动起来,不到一周的时间,前后村一共腾出一百一十眼窑洞,其中腾出一眼的有三十户,腾出两眼的有二十五户,腾出三眼的有十户。
秦家川村头,树起了一块很大很显眼的招牌,上面写着八个醒目的大字——秦家川民俗文化村。
秦家川离市区十五华里,毕竟在乡下,如果不在市区做广告,好多游客不知道这个景点。叶红英来到进入市区交通要道所在的城郊几个村委会,以秦家川村主任的身份,就设立大型广告牌事宜,分别跟这几个村主任进行协商。有的提出要点补偿费,叶红英爽快地就答应了。有的说,别说栽一块牌子,就是栽十块,只要你们肯花钱,就栽吧。
利用半个月时间,在市郊区交通要道边一共栽了八块巨型广告牌。广告牌上面写道:秦家川民俗文化村,展现黄土风情,贴近百姓生活,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春可观赏牡丹,夏可收割小麦,秋可喜摘红枣,冬可跑马溜冰。住百姓窑洞,住得舒适;吃粗茶淡饭,吃得舒心;捏■饦扁食,体验民风;耍狮子旱船,玩得尽兴。价格低廉,服务周到,欢迎五湖四海朋友光临惠顾!
未打大型广告牌之前,来秦家川住宿的只有十几人,打广告后,游客大增,住宿天天爆满。
每天傍晚,打谷场上,锣鼓喧天,唢呐齐鸣,招引着人们涌涌不断地向打谷场走去。游客带着急切的心情,早早地来到打谷场上,准备和村民一起扭陕北大秧歌。
晚七点半,篝火点燃,男女伞头撑起彩伞走入打谷场。村民带着游客缓缓跟在伞头身后,自觉排成两行长队,扭起了陕北大秧歌。篝火越燃越旺,跳跃的火苗,蜿蜒的长队,震天的锣鼓,嘹亮的唢呐,把陕北大秧歌推向了**。
扭了大约一刻钟,扭得客人浑身发热。伞头开始构思要唱的秧歌词了。
女伞头秦红霞很有风度地轻轻点了一下彩伞,锣鼓家什停在了鼓点上。她亮开嗓子唱道:
秦家川,好风光,
有山有水有牛羊。
村前老柳迎风摆,
村后牡丹开吉祥。
秧歌队员跟上齐声唱道:“哎——嗨哟,村后牡丹开吉祥。”
转了一圈,男伞头白安营像耍把戏一样点了一下彩伞,锣鼓家什再次停下,他唱道:
贵客光临秦家川,
体验民俗共联欢。
如有服务不周到,
还请诸位多包涵。
秧歌队员跟上齐唱:“哎——嗨哟,还请诸位多包涵。”
男女伞头各唱罢一曲秧歌,领着大家掏开了场子。掏场子是扭秧歌中节奏最欢快的动作,锣敲得紧,鼓擂得快,人扭得欢。又扭了十几分钟,扭得客人心情亢奋,气喘吁吁,才停了下来。村民们天天扭,早就打熬出来了,扭一阵秧歌感觉不到一点劳累。秦红霞又唱道:
秦家川,万事兴,
全凭村长叶红英。
包养猪娃共致富,
村民个个笑盈盈。
转了一圈以后,白安营点了一下伞,唱道:
黄土地,种蔬菜,
种得蔬菜无公害。
商家上门来采购,
绿色安全不愁卖。
锣鼓家什歇息下来,秧歌队员跟着伞头自由散慢地边走边拉话。客人说:“扭陕北大秧歌真能锻炼人,扭得我浑身出汗。你们不累吗?”
村民说:“我们经常扭,习惯了,并不觉得累,我连汗都没出。”
“哦,看来你们的身体素质真好。”
“还行,经常活动,病就少,让农村人跟你们城里人一样,不参加劳动锻炼,怕浑身都是病。”
“农村人真会生活。”
“你们城里人才是真正会生活的人,要不农村人咋往城里跑哩。”
锣鼓又响了起来,大家跟着伞头,匀匀称称地又扭了一阵秧歌。秦红霞唱道:
爱村爱家讲卫生,
牲口进圈鸡入笼。
消灭四害齐动手,
环境优美正气浓。
白安营接着唱道:
村主任,本事大,
村民个个把她夸。
引导大家学本领,
有吃有穿有钱花。
秧歌篝火晚会结束,四组伞头,带着各自的队员去转院。
陕北转院主要在正月天,由锣鼓唢呐开道,伞头带着秧歌队员在每家院子里扭一阵、唱几曲秧歌。走到谁家院子里就唱谁家,唱的都是恭喜发财、祝福祝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内容,专挑尽拣主人高兴的唱。现在不同往年,自从办起民俗文化村,一年四季每天晚上都在转院。
如果组织一支秧歌队挨家挨户转院,六十五户人家全转遍,怕能转到后半夜哩,稍有拖沓,直能转到天明。为了节省时间,组织五支秧歌队,分五组转,每组规定一个半小时内转完。有时候客人不能尽兴,常常点秧歌。伞头就要按照客人的要求去唱,这样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转不完,只能拖延时间,多转一会儿。只要客人高兴,村民们也就忘记了疲倦。
村子东北角的家户安排的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的客人。西北角的家户安排的是新疆、西藏、甘肃、宁夏等地的客人。西南角的家户安排的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地的客人。东南角的家户安排的是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的客人。中间安排的是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地的客人。每个省的客人尽可能让他们住在一起,这样便于唱秧歌。
晚八点半,第一支秧歌队来到黑龙江客人住的院子里,扭了两圈秧歌,男伞头唱道:
大兴安岭松花江,
松花江上撒鱼网。
东北平原黑土地,
庄稼长得肥又壮。
秧歌队来到吉林客人住的院子里。女伞头唱道:
长白山,生天池,
仙女下凡洗凝脂。
鹊噙红果放衣衫,
吞食怀孕留清史。
来到辽宁客人住的院子里。男伞头唱道:
民间小戏二人转,
一丑一旦台上蹿。
打诨逗趣随意编,
全国观众都爱看。
女伞头唱道:
呼伦贝尔大草原,
美丽富绕绿无边。
牛羊扎堆马成群,
牧草王国映蓝天。
第二支秧歌队来到新疆客人住的院子里。女伞头唱道:
新疆是个好地方,
马**葡萄赛冰糖。
打起手鼓跳起舞,
维族姑娘真漂亮。
男伞头唱道:
吐鲁番,火焰山,
盆地沙漠戈壁滩。
北疆粗犷南疆秀,
天山南北骏马欢。
秧歌队来到甘肃、宁夏客人住的院,男伞头唱道:
甘州肃州称甘肃,
甘肃敦煌莫高窟。
丝绸之路黄金段,
省会金城叫兰州。
女伞头唱道:
西北屏障贺兰山,
锁住沙漠戈壁滩。
南有六盘似绿洲,
塞上江南数银川。
刘金光从来没当过伞头,叶红英让他当,他只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他带着第三支秧歌队,来到四川客人住的院子。这院子刚好是秦德贵家的老院子。虽说他没有当过伞头,但很不喜欢老一套秧歌。他想给叶红英一个惊喜,让她不要小瞧他。他打算看到什么唱什么,进得大门,看见脑畔上压着一根灯笼杆,于是唱道:
来到秦家院子我抬头看,
垴畔上压着一根灯笼杆,
灯笼杆灯笼杆来灯笼杆,
灯笼杆还是那根灯笼杆。
秧歌队员笑得前仰后合,嘻嘻哈哈跟着唱道:“哎——嗨哟,灯笼杆还是那根灯笼杆。”
刘金光进院之前,本来在脑子里编好了秧歌词,可万万没想到,一紧张把编好词忘得一干二净。只好照着灯笼杆反复唱。他认为,就是反复唱,总比跌在地上什么也不唱强。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首重复的秧歌词,成了陕北滑稽秧歌词的经典,乡亲们一见刘金光,就开玩笑说,来,给咱唱一首灯笼杆。
有一次失败的教训,刘金光胆子大了起来,他接着唱道:
天府之国都江堰,
蜀郡太守李冰建。
世界水利称鼻祖,
惠泽百姓两千年。
刘金光的搭档女伞头唱道:
乐山大佛坐峨眉,
九寨沟里瀑布飞。
九寨藏男娶仙女,
九寨归来不看水。
秧歌队来到云南客人住的院子,刘金亮唱道:
苍山洱海蝴蝶泉,
丽江古城水潺潺。
西双版纳亚洲象,
玉龙雪山入云端。
女伞头唱道:
高原明珠泸沽湖,
母系氏族留旧俗。
走婚父亲叫阿达,
只有舅舅和姨母。
第四支秧歌队来到上海客人住的院子里,女伞头唱道:
东方明珠插云中,
浦东浦西架彩虹。
黄浦江上游客笑,
海底世界乐融融。
男伞头唱道:
大上海,上海大,
上海都市美如画。
高楼林立草坪绿,
对外贸易盖天下。
秧歌队来到海南客人住的院子,女伞头唱道:
五指山,万泉河,
我编斗笠送红军。
军爱民来民拥军,
军民团结一家亲。
男伞头唱道:
椰林红色娘子军,
琼崖纵队数风流。
活捉地主南霸天,
救出琼华跟党走。
……
住在秦家川民俗村,不但能跟村民在打谷场上扭陕北大秧歌,在院子里观看转院,还能亲自动手制做可口的地方风味小吃。
陕北人把饺子叫做“扁食”。你想吃扁食,先和好白面让面饧着,面饧到了好擀皮。在案板上剁好肉,攮上焯好的萝卜丝或韭菜或芹菜或豆角等,做成馅,就可以包扁食了。你可以给扁食里包进去洗净的硬币。谁吃出来,就预示着谁有财命。包扁食需要两至三个小时,对感知生活、陶冶情操很有益处。游客感到既新鲜,又有趣。
在村民引导下,让客人学着搓■饦,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先和好荞面或麦面,把面团擀成一厘米厚,用刀子将其切成一厘米见方的条状,把每一条再搓成小指粗细的圆棍形状,拿起一条夹在左手食指和中指缝里,给左手掌心里放一撮干面,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撅一小疙瘩,蘸上干面,放在左手掌心里一搓,就形成一个小面卷,一个■饦就捏成了。
■饦的种类因料而不同,有白面羊肉臊子■饦,荞面羊肉臊子■饦;白面猪肉臊子■饦,荞面猪肉臊子■饦;白面素臊子■饦和荞面素臊子■饦。喜欢吃哪种■饦,根据游客的喜好而定。
你想吃饸饹,和一块白面或荞面,把饸饹床支在滚水锅上,就可以压饸饹。捞出滚烫的饸饹,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肉臊子汤或素臊子汤,一碗可口的饸饹就做好了。
搅团是懒人的吃法。把水烧开,给冒花滚水里一边加入荞面,一边用小擀仗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先搅起来容易,越到后面越稠,搅起来越费力气。稠到成为搅不动的面团,再加进少量事先烧好的开水,然后用小擀杖继续搅匀,这样重复几次,盖上锅盖继续加热直至熟透,便可以食用了。挖上一疙瘩搅团,用小勺在搅团中间摁开一个小窝窝,倒上西红柿汁子、蒜汤、酱油和醋,吃到口里坚而有劲、香而不腻,是一种很有特点的地方风味小吃。
油馍馍是陕北很普遍的一种吃食,它流传久远,制作讲究。头天晚上泡米,次日把泡好的米放在碾子上压成米面。把米面倒进老盆里,放入酵子和起来。把老盆放到热烫烫的锅脑头,蒙上被子,令其发酵。发酵的米面搭好碱,就可以捏油馍馍了。油馍馍呈圆形,中间用食指钻一个小孔,也可以抹下手指上的顶针拓中间的孔。假如你嫌捏油馍馍费劲,也可以把面擀成一公分厚,用刀子切成菱形或其他形状,当地人叫“斜斜”(古音读xiáxiá)。把捏好的油馍馍或切好的斜斜放入烧红的油锅里一炸。炸到黄中泛红,酷似红铜色,用筷子从油锅中挟出。咬一口,香甜可口,十分解馋。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喜欢吃陕北的油馍馍和油斜斜。
油糕也是头天晚上泡上糕米,次日把泡透的糕米放到碾子上压好。给大锅中搭上箅子,给箅子上铺好笼布,把压好的糕米面一层一层均匀地撒在箅子上,蒸上一个小时左右即可揭锅。有劲的男人用手把热腾腾的糕米面蘸上冷水趁热揉成糕条,放到笸箩、簸箕或案板上晾冷后切成糕片,就可以放进红油锅里炸了。刚炸出的油糕香喷喷,软溜溜,吃一口能香折腰。民间常有“三十里的饸饹四十里的糕”之说,亦即吃一顿饸饹,能走三十里路;吃一顿油糕,就能走四十里路,可见,吃了油糕是很耐饱的。
米酒是发酵后制成的。把半成品米酒倒入锅中加水稀释后,锅烧滚就可以喝了。有的米酒很甜,有的米酒很酸,全在于发酵时火候的把握上。滚滚的米酒捧给客人喝,生津止渴,香甜醇美,是流传很广的美酒佳肴。
秦家川民俗文化村在宣传陕北风土人情的同时,给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壮大了集体经济。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制做饮食的过程,既是体验陕北人生活的过程,又是领略当地饮食文化的过程,给外地游客来秦家川旅游增添了不少乐趣。
(本章完)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