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戴花要戴大红花 骑马要骑千里马

下载APP

第十八章 戴花要戴大红花 骑马要骑千里马

  平井场这样的工程,几十年才能遇一次,油矿不可能每年都在秦家川打井。到其他村打井,这种容易挣钱的生意,不可能让秦家川人来干。叶红英要想其他办法给村上挣钱。她想起了田明亮给她建议组建工程队的事情,把村上三个老石匠和一个砖匠叫到村委会,商量组建工程队的有关事宜。

    

    三个石匠,一个姓秦,是秦海浪的本家,比秦海浪大一辈。另外两个石匠,一个姓马,是上垴头来秦家川安家落户的;一个姓曹,是马石匠介绍来秦家川的。马石匠和曹石匠给村上箍了不少石窑,凭一身手艺,户口落在了秦家川。

    

    马石匠说:“要组建一个工程队,就咱村目前的现状,怕人手还不够。”

    

    砖匠姓刘,是村支书刘瑞庭的堂弟,叫刘瑞山。他的手艺是前几年出去跟工揣摩的。他心灵手巧,见甚学甚,一学就会。在镇上个人工程队干了几年,从提泥包开始,一直混到拿着瓦刀可以独立砌墙,而且做的活不亚于技术娴熟的老瓦工,只是速度比别人慢了一些。能独立砌墙是工头对他极大的信任。他信心十足,发誓要当一名好瓦工,将来自己家盖房就不用请匠人了。他用自己挣来的钱,买了一套工具,打算当工程队的大师傅哩。就在他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妻子突然病倒。他只好辞掉工程队的活,回家照看妻子和娃娃。妻子一病就是几年,他也就再没心思出去了。刘砖匠说:“石活由他们三个当大师傅,再带上几个徒弟就够了。砖活人手最缺,请别人干工钱太高,让年轻人学又没有机会。建筑工地最近的也在镇上、油矿,学本事就是要在建筑工地揣摩,经过多年的锻炼才能学到真本事。”

    

    叶红英说:“咱买上一些建筑方面的书籍,让年轻人从书本上学。”

    

    刘砖匠说:“盖楼单从书本上学肯定不行,书本上学和实际动手完全是两回事。秀才读书不少,没听说哪个秀才会盖楼,手艺是一砖一刀练出来的。”

    

    “嗯,你说的很有道理。”叶红英略加思考说,“你挑选几个年轻人,到镇上建筑工地去打工,给咱学手艺去,花上一段时间,把砖匠手艺学到手。不要考虑挣钱的事情,村上会给你们发补助的。”

    

    刘砖匠说:“这倒是个好办法,以往,肯定先要从小工干起。这样从头学起,短时间内要学到手艺是不可能的。假如不考虑挣钱,咱通过个人关系,让年轻人直接跟着大师傅干,把大师傅伺候好,大师傅肯定就愿意带他们,也就实心实意给他们教本事哩。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真本事。”

    

    一连几天,叶红英都在考虑组织工程队的事情。她亲自写了一份“关于组建秦家川建筑工程队的建议”,拿到村委会上跟大家商量。

    

    叶红英说:“这个建议大体内容是这样,秦家川建筑工程队分为五个组,一个石工组,一个砖工组,一个泥工组,一个土工组,一个木工组。石工组由马石匠负责,抽调几个中青年,从明天开始,到后河岸的石砭上开一个石场,一边开采石块,一边教年轻人溜錾子,先练粗条錾,后练细条錾。基本功一定要练扎实。”

    

    刘支书问:“开采石头有甚用?”

    

    叶红英说:“开采出来的石块,将来能派上大用场哩,咱们在建设新农村时要用到大量的石方。”

    

    李世成问:“咱秦家川也打算建新农村吗?”

    

    “将来肯定要建。眼下先考虑组建工程队的事情,这也是为将来打基础。”叶红英说,“砖工组由刘瑞山负责,人员由刘砖匠来挑选。派他们到镇上或城里学手艺。每人每天补助二十元,必须尽快把砖匠手艺学到手。”

    

    刘支书说:“村集体出钱,他们学手艺,这恐怕不妥吧。”

    

    叶红英说:“初看起来好像村集体吃了亏,可他们学到手艺,也是为了给咱村集体出力。我们有了强大的砖工组,就可以承揽盖楼房的工程,就可以给村委会挣更多的钱。”

    

    李世成说:“刘支书算的是小账,叶主任算的是大账,初看起来,村集体好像吃了亏,可从长远来讲,村集体沾大光哩。”

    

    叶红英笑着说:“还是李会计会算账。至于说泥工组,我看就由白金锋负责。土工组,由张社锁来负责,李会计配合计算土方量。”

    

    刘支书问:“工程队队长由谁来担任?”

    

    李世成说:“我觉得叶主任担任最合适。”张社锁、秦德龙也表态同意。

    

    叶红英说:“我建议,工程队队长由刘支书担任,前村、后村组长担任副队长,石工组由马石匠任组长,曹石匠、秦石匠任副组长。砖工组由刘砖匠任组长。泥工组由白金锋任组长。土工组由张社锁任组长。木工组由李兆宏任组长。”

    

    刘支书说:“这个队长我当不了,一来岁数不饶人,二来我也揽不下工程,还是由叶主任担任吧。”

    

    经过举手表决,一致同意叶主任担任建筑工程队队长。副队长和组长以及副组长,都同意叶主任的提议。

    

    村委会一致通过叶红英关于组建“秦家川建筑工程队”的建议。

    

    叶红英拿着村委会的介绍信,到永安镇政府和镇派出所签注意见后,在县公安局开出了刻制印章的证明,又到装璜部制作了“秦家川建筑工程队”的招牌。

    

    这天,秦家川村委会招牌旁边,又挂起了一块新招牌,这块招牌用红绸蒙着。村民们聚集在村委会院内,等待开会。年轻人把锣鼓家什搬到院子里敲打起来,逢年过节闹秧歌或遇上喜庆的日子,人们都用这种方式来炒场子。

    

    镇领导和村民们到齐以后,叶红英宣布,秦家川建筑工程队今天正式组建。第一项,奏《国歌》,村文书赶紧把唱针放到了旋转的唱片上,院中高音喇叭上播放出了《国歌》。与会者有的跟着低声吟唱,有的嘴动不出声,有的懒得连嘴都不想张。第二项,由镇党委郭书记和镇政府刘镇长揭幕。郭书记和刘镇长各拽住红绸的一角,轻轻一拉,红绸徐徐落下,一块崭新的招牌亮相,人们看到上面写着“秦家川建筑工程队”八个老宋体大字。第三项,由村支书讲话。村支书说:“咱秦家川建筑工程队在叶主任的提议下,今天正式成立了。我代表村委会,对郭书记和刘镇长的光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个大老粗,不会讲话,还是由郭书记和刘镇长讲话吧。”他抢着把主持人的话也说了。叶红英笑了一下,接着说道:“第四项,领导讲话。”

    

    刘镇长让郭书记讲,郭书记让刘镇长讲。刘镇长只好讲道:“今天,秦家川人组建了自己的建筑工程队,这在咱全镇的村委会中也是第一家。县上有建筑公司,个人建筑公司也不少,他们都有丰富的经验,而咱秦家川建筑工程队才刚刚成立,要打入建筑行列,还需要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你们。但愿秦家川建筑工程队越办越红火,越走越远,用自己的实力,盖起自己心目中的摩天大厦!”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秦家川建筑工程队成立了,工程从哪里来,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动砖活的工程就没敢想,因为刘瑞山领着六个后生学手艺还不到半年时间,即使有人给他们盖楼的工程,他们也不敢承揽。叶红英觉得,只能从小活干起。她每天骑上自行车,挨村挨户打问,看谁家需要垒猪圈。跑了半个月,没揽下一宗。她跑到邻村一个亲戚家问何原因。亲戚告诉她,垒猪圈又没什么讲究,在河滩里背上些石头,随便垒道墙,好不好看都无所谓。能把猪挡在里面跑不丢就行。没见过谁家垒猪圈还请工程队寻匠人。不是说你们工程队的技术不好,就是县建筑公司到村里来,也照样揽不下垒猪圈的活,不信让他们试试,这就跟杀鸡用牛刀是一个道理。

    

    听了这位亲戚的话,叶红英恍然大悟。她骑上自行车,把跑过的村子又跑了一遍,这次她再没敢提垒猪圈的事,而是打问箍窑的生意。跑了十来天,还是没揽下一宗生意。有一天下午,叶红英在公路边遇上了上川里的一位女同学,拉了一阵上学时的事情,了解了其他同学的一些情况,话题便转到了叶红英承揽箍窑的生意上。这位女同学是个心直口快的人,说:“你们秦家川的石匠就没打出本村,咱这道川没听说哪个村箍石窑请过你们村的石匠,话说白了就是没名气,都信不过。没有手艺高超的匠人,咋能揽下生意呢?”她的一席话提醒了叶红英,看来有了招牌,没有让人信得过的匠人还是揽不下活的。

    

    从打问谁家垒猪圈,到打问谁家箍窑,叶红英从中悟出一个道理,秦家川建筑工程队必须招收四个有名气的大师傅,一个是石匠,一个是砖匠,一个是木匠,一个是泥水匠,这四个人缺一不可。她改变了思维方式,骑上自行车,打问谁家箍了石窑,谁家箍了砖窑,谁家裹泥过窑,谁家做过门窗、家具。遇见正在修建的工地,她更感兴趣。把这些匠人一一记下。用高薪聘请?刨过大师傅的工资没有多少挣头,而且人家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走,你把他们约束不住。她想出了一个办法,把招收的大师傅的户口落在秦家川,不就等于给他们的脖颈上拴了一根绳子吗?如果是国营单位,利用招工招干的指标肯定能吸引来人,可秦家川建筑工程队是村上自己成立的,其成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谁也不会把你握镢把的权利剥夺了,除非你犯了罪,坐了禁闭。除了给师傅安户口,叶红英再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来,可村委会成员都不赞成她这样做。

    

    刘支书说:“安户口不难,可安了户口,就要给人家分土地,土地从哪里来?”

    

    李世成说:“咱村的土地就那么多,人口增加,每户的土地就会减少,伤害到村民的利益,就是村委会干部同意,村民们也不会答应的。”

    

    张社锁说:“刘支书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农民把土地看的跟儿女一样重要,谁也不愿意把自己耕种的土地让给别人。”

    

    秦德龙说:“安户口的事确实要慎重,农民就挣下一方土地,把土地再给了外来户,他们肯定不会同意的。”

    

    尽管张社锁、李世成也不是本村的老户。张社锁的爷爷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来秦家川安家落户的。李世成的父亲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来这里居住的。他两家本身就是外来户,但也反对新的外来户在秦家川安家落户。

    

    叶红英回家征求公公婆婆的意见。婆婆说:“这些我不懂,你爸懂,让他给你出个主意。”

    

    公公说:“分到村民手中的土地肯定不能动,中央也说过土地政策几十年不变,你要把分到村民手中的土地进行再分配,一来村民不让,二来违背了中央政策,不是一个小问题。”

    

    叶红英说:“照这么分析,引进大师傅的事情就做不成了?”

    

    秦德贵说:“村上还有一些荒坡,这些荒坡很陡,立得连牛都站不住,咱村人谁也不愿意耕种。如果他们不嫌这些地,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不过,把这些地分给他们,也要征求全体村民的意见。土地问题非同小可,村民不同意,万万不可。你本来是为村上好,反倒落了一身不是,那就划不来了。”

    

    叶红英爬上山,果然发现一些荒坡闲着,她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遇到困难,还要多征求父辈的意见啊。她坐在山梁上,想了好久,既然村委会干部强烈反对分土地,她能不能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来考虑。第一步,只提安户口,不给他们分土地。如果安了户口,这些大师傅对村上确实有贡献,过上几年,再实行第二步计划,把无人耕种的荒坡分给他们。他们手艺再高超,也得听她的,因为她是村主任,他们是村民。眼下,她要提出给他们分闲置的荒坡,怕村委会干部也不会同意。她把这件事在自己心里理清后,高高兴兴地下了山。

    

    叶红英在村委会上再次提出招引人才之事,并且说只安户口,暂时不考虑给他们分土地的事情。即使将来真要给他们分土地,第一,不能伤害到其他村民的利益。第二,他们要给咱村做出相当的贡献。第三,没有征得大家的同意,她是不会把农民的命根子给他们的。她这样表态,几个村委会干部也就无话可说了。叶红英这才敢公开说,秦家川招一名石匠,一名砖匠,一名木匠,一名泥水匠,让村民们公开推荐。并且答应,只要加入秦家川建筑工程队,就给他们安户口。

    

    秦家川建筑工程队招聘人才的消息不胫而走,石匠报名的有七人,砖匠报名的有五人,木匠报名的有俩人,泥水匠报名的有四人。

    

    上下川百分之八十的石窑是张石匠箍的。张石匠是绥德四十里铺人,儿子在延安城里工作,延安城离绥德四十里铺二百多里路,离秦家川只有十五里路。为了招呼儿子,他早就想把全家的户口落到离儿子工作近一点的村子。秦家川招人,正合他的心意,他也就报了名。张石匠今年四十九岁,年富力强,正是干活的黄金时期,引进人才他最为合适。

    

    闫砖匠是山西柳林人,在永安镇干活多年,镇上修楼盖房,他大都参与,砌墙速度快、水平高,砍刀功夫方圆百里无人可比。砍刀在他手里就变成了锋利无比的神刀,砖头在他的砍刀下就变成了泥块,要砍多大就多大,要什么形状就能削成什么形状,一刀下去准确无误。他早就想把自己的户口落到本地,把妻儿老小接过黄河,安顿到自己身边。秦家川招聘砖匠正合他心意,他也就报了名。村委会经过反复比较,招聘砖匠把他定为最合适的人选。

    

    报名的两个木匠,一个是生面孔,另一个跟大家混的很熟。大家熟悉的这个木匠是安徽铜陵人,抛下青山绿水不享受,偏要来黄风斗阵的陕北黄土高原安家落户。招聘木匠自然就他了。

    

    报泥水匠的四人中三人是本地偏远山村的,一名是河南的,河南的这个泥水匠经常在本地干活。本地人对他知根知底,可往往瞧不起的也是本地人,总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秦家川有自己的石匠,但名气就是打不出去,就是因为太熟悉。鉴于这种考虑,泥水匠的候选人自然就落到了河南开封周师的头上。周师是个泥水匠,遇事总爱稀泥抹光墙,是性格造就了他的手艺,还是手艺塑造了他的性格,谁也说不清楚。无论遇见生人熟人,不笑不说话,人说他当泥水匠最合适,还有人说泥水匠的营生把他塑造成了一滩没棱没角的稀泥。他信奉一句俗语:出门人小三辈,凡事忍让为先。这一忍一让,倒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好印象。都夸他是个好人,主要指的就是性格好。他当秦家川建筑工程队的泥水匠,大家都没意见。

    

    绥德四十里铺的张石匠,山西柳林的闫砖匠,安徽铜陵的李木匠,河南开封的周泥水匠,这四个人很顺利地就在秦家川落了户。

    

    叶红英把另外报了名没选上的十四人叫到村委会,语重心长地说:“在坐的每一位的手艺都很好,这次选人是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才定下来的。没选中不等于我们不合作,秦家川建筑工程队的大门随时为大家敞开,外面有活,各位可到外面干。我们承揽到工程,如果需要请大师傅,请的肯定是你们。我给你们的工资,只会比别人给你们的工资多,而不会比他们的少。我叶红英说话向来是算数的,希望咱们保持联系,不要错过合作机会。”

    

    听了叶主任的这番话,他们把自己的联系方式都留在了工程队,以便雇用他们时联系。

    

    叶红英主持召开村委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七名委员,扩大了张石匠、闫砖匠、李木匠和周泥水匠。叶红英讲:“为了壮大秦家川建筑工程队的力量,把四位师傅引进到秦家川来,从今往后,你们就是咱秦家川的人了,跟村民一样对待。不过有一件事情必须当面说清,这次引进人才,只安户口,不分土地,因为咱村土地都已经分到个人手上,不好从村民手上划出来给你们,上级三申五令说土地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我们村委会也不能随意改变承包制。大家有没有意见啊?”她的这话看似给新安户说的,实际让村委会干部听。免得将来留下后患说不清。村委会其他几个干部当场表示同意叶主任的意见。闫砖匠、李木匠和周泥水匠分别表示,即使不给土地,他们也愿意落户。张石匠紧皱眉头,低着头不说话。叶红英看出了他的心思,主动问,“张师,你有啥意见?”

    

    张石匠说:“我老婆劳动惯了,没一点菜地挠挖,怕盛不住。”提到土地问题,叶红英不能轻易表态,因为她刚才已经讲过。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说话。

    

    僵持了大概有几分钟,刘支书发话了:“想种点菜,在河滩上拾掇出一点地就够了,你种你的菜,我们不反对,睁一只眼闭一眼,其他村民是不会阻挡的。”

    

    叶红英说:“刘支书这个意见我也同意,任何事情既要讲原则性,也要讲灵活性。按照常理来讲,整理点菜地,只要不伤害到其他村民的利益也是可以的。闫师、周师和李师想种也行。”其他几个委员也赞成这样处理。

    

    张石匠说:“有刘支书的这句话和在坐各位村干部的关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我代表我老婆感谢大家。”闫砖匠、李木匠和周泥水匠学着张石匠,也分别表示了谢意。

    

    (本章完)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