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后续X补给
驾驶着龙伯国星,航行出虫洞的事件视界后。
任窘看着这里的官方校准定时,与龙伯国星上工具计时之间的差值,回味着他在虫洞里的经历。
原来这就是体验悖论的感觉么?
从进入虫洞事件视界,彻底看不到宇宙星光开始,他就已经在用计时工具计算着他在虫洞内的停留时间。
但是当龙伯国星彻底航行出虫洞的事件视界,得到了来自官方的校准时间信息时。
他穿越虫洞的总共用时,居然刚好比官方计时多了一倍。
就相当于他在穿行虫洞的时候,他自己掐表计算用掉了一个月的时间,但在官方计时那里,他从进入虫洞到离开,只用了半个月。
如果用他自己掐表计算的时间为基准,那宇宙就就仿佛突然少了半个月时间。
而如果以这里的官方度量时间为基准,那他就等于凭空多耗了半个月的寿命。
时间为什么少了,或者又为什么多了?
而如果他穿越虫洞的时候,只将按照官方计时作为基准,真的只用了那一半时间。
那么这就相当于,他既是在进入着虫洞,又是在离开着虫洞。
且不说他是怎么在自己都没察觉的情况下,做到这既...又...的。
单以这个现象本身而言,就存在着难以理解的悖论。
虫洞性质的倒转,发生在他彻底进入虫洞事件视界之后,也就是他自己计时的中点。
但如果他只用了一半的时间穿过了虫洞,那么就相当于虫洞性质倒转的发生,在龙伯国星彻底没入虫洞事件视界的时候,就开始了。
当然,如果只从事件视界外观察,那么他进入虫洞后消失的那段时间,真的是在一个连接着另一个宇宙星区的通道里穿行。
这虽然可以当做是一种解释,然而虫洞的现象摆在那里,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三维通道,因此这种解释并不成立。
那么,官方计时,和他自己的计时,哪个才是正确的?
是官方计时出了问题了么?
并不是。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时间观念。
农业时代的时间观念,基本以天、月和年为单位,而工业时代,则不仅将天划分为了二十四小时,还将每个小时划分成六十个分钟,每个分钟划分成六十个秒。
这种差别,导致工业时代凌驾于农业时代的,不仅有生产力,还有分秒必争的执行力。
然而到了星际时代,星际时代的时间观念,又与工业时代的时间观念有了明显不同。
虽然这种观念改变,存在着一个渐变过程,但在适应了物质疏密和引力强弱等宇宙环境后,星际时间已不存在星球层面的时区区分。
凡是能被文明掌控影响的星区,都只存在一个统一且标准的时间。
因此为了能精确校准各个星区的时间,这里在校时方面付出的努力,远超星球时代人类的想象极限。
既然这样,那这里的官方计时,就不可能出错。
是他自己的计时出了问题了?
也不是。
龙伯国星上的计时工具,即便处在复杂的引力环境里,也不会出现计时错误的情况。
毕竟他还要操控曲率引擎的控制系统,如果计时出了问题,那绝对是要出人命事故的。
那究竟是谁出了问题?
世界?
实际上谁都没有出错。
也并不是事件视界内外,存在着什么逻辑差异。
相关问题,用狭义相对论就能解释。
龙伯国星在曲率引擎的保护下,与虫洞引力现象抗衡着形成了时空泡现象后,龙伯国星的参考系,就从宇宙时空,转变为了自身,而且也只能以自身为参考系。
不过虽然只能以自身作为参考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龙伯国星在与虫洞形成时空泡现象后,就相对于宇宙独立存在了。
虫洞极端引力现象造成的扭曲,放慢了时空泡现象包裹着的龙伯国星的时空速度。
龙伯国星的速度变慢,相当于虫洞外宇宙速度变快了。
速度变快,时间就对应地变慢了。
于是龙伯国星穿越虫洞所用时间,就在这个相对过程里,整体上比宇宙时间多了一倍。
不得不说,穿行虫洞体验相对论效应,就是要比坐飞机体验时钟变慢现象得(dei)劲。
不过得劲归得劲,想要再来上一遍,他得先给龙伯国星补充足够的聚变燃料。
让曲率引擎去抗衡虫洞的极端引力,虽然在消耗方面,比不上给航行器本身加速,但依然属于耗能较大的行为。
如果他不想在下一次穿越虫洞的时候,被撕扯成宇宙尘埃,接下来就得给龙伯国星找个地方补给燃料了。
前往位于黑域的虫洞进行传送,经过传送到达的区域,也一样是黑域。
如果是河星系旋臂之间之类的,自然形成的宇宙黑域,那么想要补给物资,当然困难重重。
但在他的估计里,至少已经掌握了近半的河星系旋臂,并且把引力现象玩出花来的这里的这个星际文明,怎么可能没掌握人造黑域的技术。
之所以是他自己估计,而不是准确判断,是因为他手里没有完整的星图。
在整个河星系因为这个星际文明利用引力的人为干涉,各个旋臂都显得支离破碎的情况下。
想要准确判断在这个河星系里,这个星际文明究竟实控了多少面积的星区,真的很难,他只能基于自己的理解,为了准确,尽量往低了估计。
而那些在制造人工黑域的时候,被着重收集起来的物质的储存地,就是第一次穿越虫洞后的他寻求物资补给的地方。
只是稍微调整了一下航向后,龙伯国星便朝着距离他最近的一个补给站点而去。
距离到达补给站,还有一段时间,任窘刻意调整了一下主控舱环境,让自己陷入像先前进入虫洞事件视界后一样的绝对黑暗里。
他准备让自己稍微‘闭关’一下。
人意识清醒地处在黑暗里的时候,由于状态很像睡眠周期里的某个阶段。
因此大脑会在这种被环境欺骗的情况下,处在一个高度活跃的状态里。
在时空泡现象里摸黑操控曲率引擎的时候,他在这种状态叠加下,基于现有认知模式,产生了不少灵感。
但由于这些灵感太过羚羊挂角,再加上他当时还在专心操控控制系统,没时间挽留那些一闪即逝的灵感,因此遗漏了不少关键内容。
现在有时间了,他就准备借助环境帮助,回忆找寻一下那些遗漏的灵感内容。
无论是超忆症,又或者是过目不忘,都只是神经突触结构形成速度的体现而已。
在注意力集中在别的事情上的情况下,再怎么过目不忘,没有了‘过目’这个前提,想把一个一闪而逝的想法完整地记下,真的很难。
但既然相关想法能在他脑海里闪现,那必然已经在他的脑内神经系统里,预先形成了相应的结构趋势。
如果是在没有任何外部辅助的情况下,除非能达成灵感诞生时的各项条件,不然灵感丢了就真的丢了。
基本上不可能被找回来。
但现在,他体内有着维生体系支撑着他身体的生理活动,导致灵感诞生的神经突触结构,基本上都被较好地保留着。
现在把诞生灵感的外部环境模拟出来,把遗漏了的灵感找回来,并不算难。
嗯......
是因为他直观感受了一遍,不同引力源互相抗衡,直至形成时空泡现象过程的缘故么?
任窘将灵感里那些用来完善他脑内宇宙时空气候数学模型的内容,尽数归总起来。
宇宙时空气候,是他在材料学领域宏观层面学研过程里,一个重要性占比极大的研究内容。
由于涉及到黑洞现象,他在相关内容的学研上,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虽然虫洞不是黑洞,对研究黑洞的帮助没有多少,但虫洞与黑洞类同的极端引力现象,依然给了他极大的启发。
以后有机会了,要不要作个大死,去进黑洞的事件视界里走一圈?
在曲率引擎的保护下,航行器能进虫洞,那同理当然也能进黑洞。
但黑洞,同样也不是他说进,就能进的。
要进黑洞,那黑洞周围的吸积盘,就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宇宙里规模够大,同时周围没有吸积盘干扰的黑洞,几乎少之又少。
那些周围不存在吸积盘的黑洞,大多都是一些规模较小到,事件视界连龙伯国星直径大都没有的小黑洞。
聚变熔炉虽然没有多少体积限制,但想要达成构成曲率引擎的标准,体积不能小到曲率阈值的下限以下。
天然形成的,没有吸积盘的小黑洞,基本上都小于最小的曲率引擎。
而在没有曲率引擎保护的情况下,且不提进不进去,单是在这些小黑洞的事件视界边缘擦个边,都与找死没什么区别。
如果只是在曲率引擎保护下,在小黑洞事件视界边缘擦过。
这么做虽然能读取到保存在事件视界边缘光层的那部分宇宙信息,但对黑洞本身的研究,基本上与研究虫洞没什么区别。
想要研究黑洞,必须得在时空泡现象的保护下,与黑洞的奇点区域距离得足够近才行。
因此能提供研究机会的黑洞,只能是那些比较常见的,周围环绕有吸积盘的大规模黑洞。
想要进入这样的黑洞,首先要做的,就是清理黑洞周围的吸积盘。
而想要从黑洞这样的饕餮周围夺走它的吸积盘,并不容易。
即便黑洞的对手是这里的这个,把引力玩出花的星际文明也一样。
不过处理黑洞周围的吸积盘,本身就是一个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事情。
如今,在这里的这个星际文明掌控下,也是有一两颗被清理完吸积盘,能供人在事件视界内漫步的黑洞。
可这样的黑洞,他想进去的话,还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
虽然这个星际文明里的人没多少,但这个没多少,指的是单位空间密度,而不是总量。
漫长时间积累之下,即便成材率极低,也还是会积累起足够的人口规模。
在人人都想在黑洞奇点区域漫步的情况下,他这种社会贡献度比较低的人,只能排在那些社会贡献度高的人后面,等待机会临头。
一次黑洞漫步的所需时间,并不短暂。
与其排队等,还不如试着前往河星系边缘,撒网碰运气。
又或者自己选一颗有吸积盘的大规模黑洞,自己水磨工夫地把吸积盘打磨掉。
毕竟打磨一颗黑洞所需的时间不多,也就需要六、七千年时间,在维生体系帮助下几乎永恒的生命,等得起。
好吧,先别想这些过于遥远的事情了。
在‘闭关’了差不多穿行一次虫洞对应在体感上的时间后,任窘出了‘关’,开始忙碌着给龙伯国星补充物资。
氢元素,是宇宙中最容易逸散,不容易被长期储存的物质。
这里的星际文明,在人工制造宇宙黑域的时候,为了把收集来的氢元素储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上。
人工干预了两个标准质量的白矮星的运行轨迹,让这两个白矮星成为彼此公转的伴星。
而这两个白矮星的等效引力质心,则安置了一个人造戴森星体,而被戴森在其中的东西,就是质量不足以聚变的金属氢。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大费周章,而不是直接人造一颗类木星之类的气态星球。
这一方面是气态星球并不适合用来储藏氢元素,另一方面也与黑域里分布着的,只受引力扰动影响的暗物质有关。
不怎么与其它物质产生强、弱和电磁相互作用,自身也不凝聚起来暗物质,会让暗物质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里的明物质,极难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形态里。
气态星球放在一个暗物质密度较高的区域里,只会被排挤的重新散开成为星尘。
金属氢的形成和维持,需要一个稳定的高压环境。
木星的星体内部,之所以会有金属氢存在,是因为木星的体积质量规模摆在了那里。
如果木星保不住自己的外部大气层,被长时间地剥离大气,那么木星内部的金属氢只会在木星被剥离大气层的时候,一起跟着逸散。
因此想要长期且稳定地保存金属氢。
比起简单的人造气态星球,反而是稍麻烦一点,用质量达标的白矮星加上高强度物质构成的戴森装置一起形成的组合体,比较合适。
尽可能减少曲率引擎的引力影响后,龙伯国星航行到了白矮双星等效质心的黄道面垂直线,距离戴森结构一个天文单位的区域附近。
当然,这个天文单位是以他认知里的地月均匀距离为标准的。
刚一到达相关位置,一道验证信息便从戴森结构发送到了他这里。
嗯......
果然比起人类,他看着更像人工智能一些。
至于为什么这么说。
负责管理这戴森结构的,是一个人工智能。
毕竟能耐住这漫长枯燥岁月的,也就只有只要有连续不断地能量供应,就能低消耗维持负熵状态的人工智能了。
而人工智能发送的验证信息。
大多数时候,在接收人是他这种程度的人类时,需要配有人工智能辅助,才能处理回应。
但是当他接收到相关验证信息后,他却发现,自己不需要人工智能的辅助,也能多线程回应验证信息。
既然他自己能处理,那就不需要去找那个在他穿行虫洞时还在摸鱼的人工智能了。
在完全接收完所有验证信息后,任窘便在下一刻把回应信息发送了出去。
虽然作为一个刚摆脱社会边缘人身份不久的人类,他的这种行为着实有些显眼。
但也不知道是负责管理戴森结构的人工智能不认识他,还是并不把他的这种表现当回事。
两轮信息传递后,便公事公办地正式开始了物资补给流程。
随着聚变燃料的灌注,龙伯国星的质量开始增加。
不过在曲率引擎的调整下,并没有引起什么引力变化。
虽然他很像一劳永逸地多在龙伯国星上储存一些聚变燃料,但龙伯国星本身的体积有限,能额外多储存两次熔炉灌注的量,已经是极限。
在完成了燃料补给后。
都不用他自己驾驶着龙伯国星离开,就被整个补给站联合体给甩飞了。
原本因为质量增加而对应减少的速度,在这个被甩飞的过程里,得到了弥补。
嗯......
这是在考验他的曲率引擎控制能力么?
完成了被甩飞过程中,龙伯国星整体引力效应的调整后,任窘‘回头看’了一下聚变燃料补给站。
正常情况下,完成燃料补给,应该是他主动驾驶航行器离开。
但那个负责管理补给站的人工智能,并没有按常规地来,而是主动将他甩开。
看来这个补给站的人工智能认识他,所以才在他能自主回应验证信息后,考验他的本事。
如果这个人工智能提前从幼教场星系得到了他要来这边的消息。
那让这个人工智能了解认识他的媒介,就只能是一直在虚拟游戏那边摸鱼的人工智能了。
看来这里对他的监控体系,已经由摸鱼人工智能接手了。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